说起短道速滑,脑海里是不是立马蹦出那个飞速转弯、像飞毛腿似的运动员?不过,你知道吗?“曾经”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到底有多少?这问题可比想象中复杂多了,毕竟我们不是在数冰箱里的冰棍,也不是统计朋友圈里点赞的评论数。
查阅百家号和其他运动资讯平台,不难发现“曾经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人数数字飘忽不定,毕竟这其中既包括了国家队、地方队,也包括了退役的半职业选手和那些曾练习过短道速滑的业余爱好者。有人统计说,中国的专业短道速滑运动员累计数量有上百位,这还仅限于国家队层面,地方队和俱乐部的数量翻几倍都不止。
咱们先瞅瞅国家队!从那帮为国争光的金牌选手到后来退役的“冰上飞侠”,据不完全统计,国家队曾培养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人数至少在100人以上。从90年代初的黄庆生、李盛军,到2002年后的杨扬、王濛,再到最近几年涌现的韩天宇等,人才辈出,绝对不止一个“小冰棍”能比。
那地方队呢?这儿简直是“短道速滑人才的孵化器”。中国各省市区都有自己的冰球队,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每年还会有不少青少年加入训练,算下来地方队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人数动辄上千。加起来,就是“冰刀大军”状态,妥妥的全国范围内冰上冲刺者大集合。
大家想想,那些年冬奥会上一圈又一圈极速绕冰道的选手,背后可能有一堆人没被大家看到——训练伙伴、替补队员、因伤退赛的半路杀出场、被淘汰后转型的“速滑死忠”。实际上,国内从事短道速滑训练的人数,相比十年前增长了不少,虽说每年真正能放出光芒的“冰湖明星”就那么几个,但“隐形战士”还真是不少。
海外情况也不容小觑。短道速滑发源地之一的韩国、加拿大以及荷兰等国家,都有稳定的选手培养体系。某些韩国短道速滑队,国家队人数也在50人上下;加拿大那边则偏向小而精,专业运动员数量略少但水平顶呱呱。综合国际上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的“曾经短道速滑运动员”估计轻松数千人。
现在我们来点有趣的脑筋急转弯:假如每位短道速滑运动员穿过的冰刀片能连起来绕地球一圈,需要多少人?按平均每人冰刀长度算,可能绕地球十几圈都不止。换句话说,这群曾经在冰场上挥洒汗水,风一样飞驰的“小冰刀”,数量多到足以组一支冰上兵团,随时开冰雪大战。
顺便说一下,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身份转换也颇有看头——有的人退役后直接变成教练,继续带“新兵”飞圈;有的人则转行花式滑冰或冰壶,“转型大佬”是速滑圈的隐藏彩蛋。总之,这群曾经的速滑运动员,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力,绝对是一道冰上风景线。
说了这么多,咱们可不能忽略一点:作为冰上“绕圈大师”,曾加入短道速滑阵营的人,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要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冬季运动会,我们总能看到一批又一批技艺超群、火力全开的速滑“老司机”,冰上赛道上的风景永远不会寂寞。
最后,给大家抛个小问题:如果你参加短道速滑选手大车轮战,全场百多人同时出发,谁会是最终王者?开个脑洞,让“冰刀军团”的传奇永远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