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乒乓球,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就是“国球”这四个字,没错,这就是中国乒乓球的专属标签。可你知道吗,日本媒体对中国乒乓球的评价可谓是又爱又恨,怎么看都带着点儿迷之崇拜和“你们这么厉害,我可以学学吗”的小羡慕。
不少日本网友看比赛时就感叹:“中国乒乓球选手看球拍那速度,分分钟就像开了挂一样,定位准确得连老鹰都自叹不如”。关键是,日媒还特别强调中国队的训练“魔鬼”,每天高强度练习,就连周末假期都不放过,完全体现了“乒乓不休,练球到老”的精神。听起来是煎熬,但不得不佩服这毅力。
当然,不只是说厉害,日媒对中国乒乓球文化的描述也超有趣。他们喜欢挖掘中国乒乓球背后的故事:从“桌上外交”到“全民狂热”,乒乓球不仅仅是体育运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有人用“国民神器”来形容。日本版推特上经常刷到各种中国乒乓球“神操作”的视频,只能说,“感受到一股彪悍的快乐”。
掰开揉碎说,中国乒乓球队的强大,不仅来源于球员们的个人实力,也和系统性的培养体系脱不了干系。日本《读卖新闻》曾特别报道过,中国乒乓球培训不仅起步早,而且层层筛选严格,从娃娃抓起,通过各类青训营、专业院校一路培养,甚至有时态度严苛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乒乓球版的“武林高手培养基地”。
日媒还特别喜欢吐槽,中国选手身上的“高科技”装备。乒乓球拍子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小秘密,比如定制海绵层、特殊胶皮,都是业界顶尖技术。日本网友争议不断:“中国的拍子会不会暗藏芯片?”别说,还真有人在论坛里开玩笑,称中国队的拍子“内置外挂”,简直是乒乓球界的“外挂之王”。
看日本体育频道的解说,提到中国乒乓球总有种“又恨又爱”的尴尬气氛。主持人一边夸中国球员“技术精湛、打法多变”,一边用“要想赢中国乒乓,你先得冲破血海深仇”这样的梗段子缓解气氛,毕竟中国队屡屡横扫日本乒乓高手,比赛就像看“德云社相声”,紧张又期待着对方失误的那一刻。
说到历史,日本媒体还特别爱讲中国乒乓球的“黄金时期”。比如70年代的中日乒乓外交、80年代技术革新,再到近几年中国队刷新各种世界纪录,追溯历史脉络让日本观众直呼“看得我热泪盈眶”。不少评论员甚至戏称中国乒乓球是“世纪之谜”,怎么练都练不完的技能点,打起球来让人有种“打黑桃A”的既视感。
在日本的电视综艺里,中国乒乓球也是热门话题。节目里常常邀请退役的日本乒乓选手,分享与中国选手交手的“惨痛教训”。一名前日本国手曾调侃:“跟中国队打球,就像被蜘蛛网困住,动弹不得。”这形象一比,着实让普通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乒乓球的“粘人”实力。
说到底,日本人对中国乒乓球的态度很复杂:既尊敬又带点小嫉妒,既佩服又想要挑战。毕竟在乒乓球这个舞台上,中国是那个让人又羡慕又头疼的霸主。说到底,看完这些,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中国队哪天决定变成“休闲模式”,世界乒乓球会不会变成无聊游戏?好像你我玩游戏时“外挂断了网”的感觉一样尴尬,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