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1年即将向我们挥手告别,就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国体坛涌现了很多风云人物,他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克服困难,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但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我们欢呼、呐喊、激动、流泪,热血沸腾,这一幕幕至今还停留在记忆深处,回味悠长。
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下,2021年中国体坛十大风云人物,他们都是祖国的骄傲。
* 全红婵
10米跳台决赛,五个动作三跳满分!东京奥运会上,14岁少女全红婵一鸣惊人。
全红婵,在2007年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虽然她出道得比较晚,战绩也没有其他运动员那么多,但是作为我国跳水梦之队新生代的领头人物,可以说出道即*。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她7岁才开始接受跳水训练。到了2018年,她的跳水天赋被发掘,于是便被输送到广东省跳水队,接受系统的跳水训练。
2020年10月4日,全红婵代表广东参加了全国跳水*赛,*参加全国大赛,就以437.75分夺得女单10米跳台*。
2020年5月13日,全红婵再次参加全国跳水*赛,这场比赛既是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也是全运会的跳水资格赛,所以她也是拿出了全部实力,以440.85的高分拿下女单10米跳台的*。
大部分人估计都是在东京奥运会的女单10米跳台决赛场上认识她的,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在全运会的团体跳水赛中,全红婵以413.9分拿下女子团体10米跳台决赛的第一名。
当然,全红婵红遍神州乃至世界,不仅仅在于她令人惊叹的跳水技术,更是因为她的率真烂漫。
夺冠后怎么庆祝——“吃点好的,辣条!”
你觉得自己性格怎样——“杏哥是谁?”
夺冠后被教练举高高——“感觉有点疼!”
这是在她的年纪该有的样子,能看出,在她的教练和“哥哥姐姐”当中,她受到的宠爱与呵护,一点都不少。在国家队里年龄最小的全红婵,因为敢拼肯练,被哥哥姐姐们宠溺地称为“红姐”。
NO.2 苏炳添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以半决赛*的成绩晋级决赛,成为首位站上奥运会男子“飞人”之战决赛跑道的中国人,这个成绩创造了亚洲新纪录,在世界男子百米纪录中排第13名。
这个成绩到底有多牛?
就这么说吧,2016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以9秒81的成绩摘得*,而苏炳添在这次半决赛中的成绩,只比博尔特慢了0.02秒。
在现代奥运会中,男子100米从1896年开始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距今已经有125年的历史。 人们常说,百米赛是黑人的天下。 奥运史上最厉害的5位百米飞人,都是黑人。 我们最熟悉的博尔特,在100米赛跑中创下了9秒58的人类极限。
我们想象不到黄种人在田径赛场上和欧美人厮杀有多难,能破10秒大关,就已经是奇迹了。
2015年,25岁的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的百米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 这是中国男子短跑从1978年开始使用电子计时以来的*成绩,苏炳添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跑进9秒关口的亚洲人。 那时候,谁也不相信这个只有1米72的黄种人,竟然创造了历史。
苏炳添创造了太多奇迹:
从2011年到2018年,7年时间,共7次打破全国男子60米纪录,共3次打破全国男子100米纪录;世界田径史上首位百米跑进10秒的黄种人; 首位晋级世界大赛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 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从东京奥运会刷新记录开始,围绕苏炳添的掌声就没断过,因为他不只是中国速度、中国骄傲,还是不断拼搏、突破自我的奥运精神*的诠释。
NO.3 谷爱凌
在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进行的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世界杯,美国铜山站比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以90.50分夺得*。在北京时间5日进行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美国斯廷博特站中,谷爱凌就曾夺冠,同时也成为世界上首位在比赛中完成两周空翻转体 1440 度这一动作的女将,由此实现一周双冠。
谷爱凌是中美混血,她的母亲是讲一口京片子的北京大妞。2003年,谷爱凌出生于美国,在母亲的鼓励下,她爱上了滑雪,关于滑雪项目,14岁她就已经拿到50块*,包括9个全美*。
2019年,谷爱凌加入中国国籍,并在社交平台宣布将代表中国征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两年间,她代表中国在各大比赛拿下12金2银3铜。
为备战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谷爱凌提前结束高中课程,跳级参加SAT(美国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以差20分满分的成绩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
除了运动员身份,其实谷爱凌也有另一面。她喜欢在社交平台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日常,获得了许多TikTok网友的关注。
NO.4 马龙
论综合实力,马龙毫无疑问是最强者,作为超级大满贯,他已经拿遍了所有能拿得奖,生涯至今收获了24座世界*。
被誉为“地狱模式”的全运会,马龙是第一个也是*一个蝉联的男单*,要知道,现任乒乓协主席刘国梁,*的成绩是第四名,连奖牌都没机会摸。而马龙作为超级全满贯选手,连续两年登顶,达到了众多前辈都不曾达到的*高度。
马龙16岁初露锋芒,28岁实现个人大满贯,32岁仍居统治地位,连续34个月,累计64个月排名世界第一,两项记录至今无人打破。今年更是成为国乒史上年纪*的奥运参赛选手,狠狠验证了那句,只要在赛场上就是当打之年。
今年东京奥运会,马龙夺得第二个奥运男单*,也成为目前*一个世界乒坛男子双满贯。
NO.5 樊振东
前段时间,在新加坡WTT世界杯决赛比赛上,樊振东以4-1的比分夺得男子单打项目*,同时在2021休斯敦世乒赛,捧起了象征世界乒坛*荣誉的圣·勃莱德杯。24岁的樊振东,职业生涯已经豪取五个世界单打*了。
在球迷心中,他是那个可可爱爱的小胖,他曾打破实力战将马龙的23连胜纪录,他也是国乒的头号种子选手。
樊振东自出道(也就是2012年)以来,截至2021年10月,樊振东对外胜率都保持在92%以上,并且在2012年,2015年,2016年对外胜率都为***。
樊振东在与国内主要选手诸如马龙、张继科、许昕交战总胜率分别为45%、43%、64%。特别是在本次全运会中决战马龙,取得了一直渴望的胜利。
同时,樊振东无论是国际洲际胜率还是总胜率都超过了50%,据悉截至目前,樊振东与波尔共交手11次,国际比赛9次,九战九胜,也是波尔*没有战胜过的中国选手。
No.6 杨倩
2021年7月24日,杨倩以251.8环的成绩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为中国队收获东京奥运会的首枚*。7月27日,杨倩与杨皓然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射击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成为该届奥运会上首个夺得双金的运动员,也是中国射击队第一位在同一届奥运会上收获两枚*的运动员。
2000年出生的杨倩,在2015年底入选国家青奥队,2019年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她获得女子气步枪60发个人*、团体亚军。自2021年以来的国家射击队四场选拔赛,她全部获得*。
杨倩并不像其他运动员那样,从体校进入省队,再进入国家队。她是从大学进入的国家队,入选国家队之后,杨倩必须学业和训练兼顾,但她两项都没耽误。
NO.7 巩立姣
在东京奥运会中,女子铅球决赛中,中国的巩立姣发挥出色,两次创造了PB。最后,她以第六杆20米58的成绩获得*。
巩立姣捡起铅球的那一刻只是偶然。1989年,巩立姣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11岁,巩立姣陪着发小练习铅球,同学投球,她捡球往回扔。没想到,捡球的人比投球的人扔得还远,于是体育老师让巩立姣一同练习。
2007年初出茅庐的第七,尚可算为梦开始埋下了一颗种子;2009年的柏林,第三;2011年的大邱,第四;2013年的莫斯科,铜牌;2015年的北京,亚军。如果再算上奥运会,五年前,就是在伦敦,巩立姣与*擦肩而过。一年前的里约,她甚至没登上领奖台。2021年的东京,金灿灿的奖牌来到了巩立姣的手上,巩立姣的*梦终于实现。
NO.8 王曼昱
王曼昱1999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小时候的她身体瘦弱,为了增强曼昱的体质,在亲属的建议下,母亲为她报名学习了乒乓球,那一年王曼昱5岁。在启蒙教练韩连贵眼中,王曼昱是难得一见的身体素质、领悟力都很出色的好苗子。2008年,9岁的王曼昱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被选进了黑龙江省队。
进入省队后,王曼昱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度
2013年,14岁的王曼昱夺得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单打*,并且入选了国青队2016年,国家队女乒一二队升降级比赛以全胜的战绩升入了国家一队2021年,东京奥运会前的直通赛中获得了女单*,拿到东京奥运会的P卡资格2021年8月,替补刘诗雯出战东京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比赛8月5日的奥运会决赛中,王曼昱和队友陈梦、孙颖莎一同夺得的*,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枚奥运*。9月26日,全运会中,王曼昱获得两金一银,分别是全运会女单*、女双*、混双亚军。2021世乒赛,王曼昱获得女单*。NO.9 孙颖莎
孙颖莎,“人送外号止藤片”,东京奥运会期间,她顶着巨大压力,双挑拦路羊伊藤美诚,不仅鼓舞了全队士气,也为国乒女单成功会师,扫平了障碍。
莎莎2017年16岁出道,至今只有短短4年,出道伊始就获得公开赛双冠,2018年低谷期,莎宝也拿了青奥会的双冠。2019年,横空出世的莎莎,一个月中,连过国乒女队五大主力,成为全年胜率*的选手。
从对外战绩来看,莎莎从2019年德国公开赛开始,保持了30场外战全胜,三大赛上又都淘汰了伊藤,世界杯团体赛和东京奥运会女团决赛,都是担任一号单打完成了“扫雷”任。在2021休斯敦世乒赛中,莎莎获得了2枚*、1枚银牌。
*0 管晨辰
在东京奥运体操女子平衡木决赛中,管晨辰的“袋鼠摇手”不仅赢得了奥运*,还虏获了美国女教练和选手的心,也再一次让袋鼠摇这可爱和治愈系的动作火了起来。
管晨辰5岁多在仙桃李小双体操学校启蒙练习体操,7岁被武汉体育学院选中为体操苗子,8岁输送到浙江省体操队培养,期间她多次参加过省、*体操比赛,共获得*10枚,银牌8枚,铜牌5枚,201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定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所谓“中立国”是指在发生战争或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中立国既可以指具体某次战争的中立国,也可以指*中立国。*中立国是指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中立义务的国家。*中立国不论在平时或战时均*奉行中立政策。如今全世界一共有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七个*中立国。这其中最早宣布*中立的国家是瑞士,所以瑞士一向被视为*中立国的典型代表。
瑞士自1815年确立*中立国地位以来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始终得以保持其中立地位。相比之下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也曾宣布*中立,然而这些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仍被波及。为什么瑞士能始终保持其中立地位?瑞士的*中立国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瑞士之所以能成为*中立国和这个国家独特的地缘环境有关。地缘环境不同于地理环境——地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但同时也与历史人文原因、国家外交格局有关。
那么瑞士是怎样一种地缘环境呢?我们先从瑞士的地理环境入手进行分析: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为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占瑞士国土总面积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占10%)、中部高原(占30%)三个自然地形区。瑞士平均海拔约1350米,*点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尔峰(海拔4634米),*点是位于提契诺州的马祖尔湖(海拔-193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瑞士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条件下山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桥,也因此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独立又亲密默契的关系。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山民们很早就形成了一种“露天议会”——形成”露天议会“的初衷在于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劳作与战争等事宜,无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这种带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会议制度后来被瑞士人一直沿袭和发展到今天。长期以来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活是一种内向和封闭的状态,直到公元1230年前后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
从此欧洲南北的交通条件由此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这也使位于这一地区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3个州通过收取过境通行税而大获其利。随着这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其战略地位也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我们翻开今天的世界地图就不难发现: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欧洲各大地缘势力交汇的十字路口,这意味着谁控制了这里就能对战略对手形成压制。然而由于历史上阿尔卑斯长期的阻隔作用就使这一地区作为交通枢纽的战略作用大打折扣。
在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后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觊觎之心。当时这一地区理论上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然而对德国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谓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和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长期处于分裂局面,以致于伏尔泰是这么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个国家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甚至不能称其为一个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曾一度存在过数百个彼此独立的诸侯邦国。
今天的瑞士在当时就存在着一批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邦国,我们前面提到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就是这种自治体的代表。名义上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三州的领主是德意志七大选帝侯选举出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实际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形成自治局面。这种平静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四世觊觎三州靠圣哥大山口所获得的巨大利益,于是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当地事务。
1291年8月1日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3个州签署了相互支援的军事防卫*同盟条约,后来的瑞士国家正是由这个三州同盟演化而来。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终于迫使哈布斯堡王朝与其签订和平条约。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这下轮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来的三十余年间临近三州的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或主动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占。就这样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城邦演变而来的瑞士同盟通过不断吸纳德意志邦国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不断扩张。
在合并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后瑞士国家由原来的三州同盟升级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进一步演化为由13个州组成的防御共同体。屡屡遭遇挫败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与瑞士签订了《世代结盟条约》;1516年瑞士又与法国签订了《*和约》。这时瑞士日后的中立国策已初见端倪,在此之后的数个世纪瑞士一直在欧洲列强之间不偏不倚。1618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将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卷入其中的战争——三十年战争,然而在这场战争中瑞士始终拒绝加入其中任何一方作战。
瑞士尽管在国家层面保持中立姿态,但瑞士人彪悍尚武的民风却使瑞士雇佣兵成为那个年代欧洲名头最响亮的佣兵,以致于连罗马教皇也雇佣瑞士人作为自己的卫队。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士在欧洲混战的大格局之下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的1647年瑞士在各州内部签署了《维尔防卫协定》。在此之前瑞士是由各州组成松散国家,甚至不存在统一的联邦军队,《维尔防卫协定》签订后瑞士开始打造统一的联邦军队并宣布在不涉及瑞士的战争中永远保持中立。
按说瑞士的武装中立国策从此时起就已诞生,然而仅仅自己单方面宣布中立还不够,瑞士的中立地位还需要得到大国的认可。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破坏了瑞士的中立国策,然而1814年6月战胜拿破仑的英、俄、普、奥等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一致确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列强不仅一致承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同时还允许瑞士从法国取得领土补偿,最终瑞士由战前的13个州扩张到22个州,基本上已奠定了今天瑞士的版图。列强为何如此关照瑞士呢?这实际上是欧洲列强长期博弈后互相妥协的结果。
瑞士固然是一块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注定将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场所,各路列强在经过长期的博弈交锋后终于认识到瑞士正好处于各自扩张的极限,任何试图控制瑞士的举动都将被其他列强视为威胁。既然谁都无力独占瑞士,那么让瑞士保持*中立至少不会让其落入自己的战略对手控制之中,这也就成为了各大列强所能勉强接受的*选择了。1815年11月20日奥地利、英国、葡萄牙、普鲁士和俄国在巴黎签订了《承认瑞士*中立的巴黎条约》。
至此瑞士的领土完整和中立国策得到各列强的一致公认和保证。事实上瑞士得以长期保持和平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德两个邻国的势均力敌以及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担保,作为对瑞士国防安全威胁*的法、德两个邻国谁也不具备完全压制对方的*实力,在这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下谁征服了瑞士就会令对方感觉犹如芒刺在背,也会激怒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分化出来的瑞士一开始是说德语方言的,然而瑞士在经过长期的扩张之后也吸纳了一些非德语居民。
如今瑞士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四种官方语言:靠近德国和奥地利的东部、北部地区一般说德语;靠近法国的西部地区一般说法语;靠近意大利的南部地区一般说意大利语;以山区地形为主的格劳宾登州主要说罗曼什语。这四种官方语言中罗曼什语最为小众:只有0.5%的瑞士人会说这种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将罗曼什语被收录为濒临灭绝的语言。小小的瑞士之所以确定四种官方语言就是为协调平衡国内操不同语言的各族系之间的关系。
在欧洲民族关系的处理有时也会对国家外交关系产生影响:乌克兰就因为没处理好与东部俄语区居民的关系而导致了如今的动荡局面。在瑞士德语区是*的语区,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就位于德语区。瑞士人说的德语和德国人说的德语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正如英语中美音和英音存在区别一样。瑞士德语区的居民其实也会说标准的德语,不过为突出自己的身份还是更喜欢说本土方言。法语区比德语区的面积小得多,而法语区最*的城市是日内瓦。
德语区不仅是瑞士面积*的语区,也是人口最多、经济最富的语区。紧随其后的是法语区。至于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在瑞士属于小众语种。瑞士的首都并不是苏黎世、日内瓦这样的国际知名都市,而是在国际上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伯尔尼。在首都的选择上就体现了瑞士人搞平衡的策略:如果首都定在德语区的苏黎世,那么法语区居民会不满;如果定在法语区的日内瓦,那么德语区居民又不满。伯尔尼恰好位于德语区和法语交界的位置,所以也就成为了彼此妥协之下都能接受的选择。
正如上文所说瑞士是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家。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西北部的汝拉山区都不适合工农业生产,所以瑞士四分之三左右的人口都居住在中部高原。尽管中部高原也是高原,不过其平均海拔并不算高。瑞士尽管多山,但山里可没矿。瑞士官方的说法是:“瑞士在自然矿产资源方面堪称是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内陆国由于领土完全被陆地所包围,所以不能享受渔业等重要的海洋资源,在参与国际航运贸易时也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所以内陆国往往比沿海国贫穷。
不过也许正因为瑞士资源匮乏、缺乏出海口的特点也是周边大国对瑞士的兴趣也不大。自1814年维也纳会议以来瑞士就与周边邻国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地缘政治平衡状态,然而这种微妙的地缘平衡状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打破。二战期间瑞士西部的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东部的奥地利被德国合并,南部的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友,瑞士已完全处于轴心国势力范围的包围之中。德国可不会因为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就高抬贵手。毕竟希特勒本来就是要颠覆当时欧洲的既成格局。
在此之前德国已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几个中立国下手了。秉承“日耳曼民族至上”理念的希特勒可是有心将集结所有说德语的力量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德语国家的。瑞士曾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尽管后来在经历领土扩张后将一部分法语地区纳入了版图,可在瑞士境内仍居住着大量说德语的居民。按说希特勒不应该放过瑞士,正如他曾对捷克斯洛伐克所做的那样,那么他为什么没这么做呢?事实上瑞士自古以来就以尚武闻名。
瑞士雇佣军曾是一支闻名欧洲的劲旅。在成为*中立国后瑞士并没放松国防建设:在实行全民皆兵制度的瑞士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即使退役后也要定期参加军训直到50岁。瑞士自1837年以来既无内战又无外战。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的。然而瑞士人一直抱有危机意识:瑞士的国防预算基本保持在60亿美元左右,这对瑞士这个中立国已不算低了。瑞士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会经由联邦政府任命一名上将为总司令,在直属联邦政府的前提下统一指挥全军作战。
二战时期瑞士面对轴心国的四面包围先后进行了3次总动员,集结起50万部队。事实上早在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前41个小时瑞士就进行了第一次动员。尽管瑞士不参战,却在莱茵河畔的国境线上筑起了防御工事,瑞士的军事动员效率极高:当时只有700多万人口的瑞士能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集结起50万人的军事力量。二战爆发之初担任瑞士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亨利·吉桑就制定了“内堡计划”:将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巨大城堡,而在城堡之中还有内堡,即使敌人攻陷了城堡的外围工事仍必须逐一夺取内堡。
当时瑞士在全国的交通要道、桥梁、隧道、山口等地都安放了炸药,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立即引爆。由于瑞士是一个山地国家,一旦桥梁隧道被炸毁就会与外界失去联系,然后瑞士就能发挥自己全民皆兵本土作战的优势关门打狗。二战期间希特勒其实曾一度制定过入侵瑞士的计划,然而掌握了这一计划的瑞士人在阿尔卑斯山的隘口修建了大量堡垒并加强了对边境的巡逻管理。瑞士人还计划在德国入侵之后放弃巴塞尔、苏黎世、沙夫豪森这些谷地城市,然后直接转入到阿尔卑斯山区跟德国人游击到底。
德国擅长的是打闪电战:先用飞机炸,再用大炮轰,最后坦克碾,而瑞士的山地地形限制了德国这种战术的发挥,而更利于本土作战的瑞士人。同时瑞士在军事上还有一个特殊优势——那就是拥有德国通往意大利的圣哥达隧道,德国必须通过这条隧道才能把物资和武器运输到意大利以支援南线的战局。对此心知肚明的瑞士在圣哥达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国入侵他们就会立即炸毁圣哥达隧道,从而使德、意法西斯之间*的陆路联系被彻底切断。
尽管瑞士进行了充分的战备,可双方的实力差距摆在那儿,即使瑞士再怎么战备还能打得过德国不成?事实上德国并不是打不下瑞士,而是打下瑞士可能获得的好处不如保留瑞士。实际上瑞士全民尚武不假,可相比之下真正使其得以在二战中维持中立地位的还是在于和纳粹德国暗中的合作关系。其实这点我们上文已有所提及:既然圣哥达隧道是瑞士震慑德、意的有力工具,那么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在正常状态下德、意是可以通过作为中立国的瑞士境内这一陆路通道取得联系的。
除此之外二战期间瑞士曾向德国出口军火、提供贷款:瑞士在二战爆发之初就向德国提供了1.5亿贷款,瑞士还向德国出口电力以使德国工厂能保持生产,直到1945年法国光复使瑞士面临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后瑞士才停止向德国供电。瑞士还曾接受纳粹德国从欧洲各国搜刮而来的价值4.4亿美元(按物价水平核算相当于现在的150.3亿美元)的纳粹黄金,除此之外还有超过3亿美元的德国黄金通过瑞士的中转分别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
时任纳粹德国经济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的瓦尔特·芬克曾毫不掩饰地声称:“如果没瑞士帮助把德国的黄金兑换成外汇,使德国得以有钱购买钨和铬等战略物资,那么第三帝国的战争恐怕连两个月都坚持不下去”。这话也许有夸张的成分,可这间接证明对德国而言:保留瑞士这一洗钱通道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那么德国为何还要冒险去和瑞士打仗呢?一旦陷入到瑞士人的游击战中就会大大牵制自己在正面战场对抗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的兵力。
同时这也将导致德国彻底失去联系意大利的陆路通道和自己的资金中转通道。攻打瑞士需要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可即使打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呢?一个基本都是山地的弹丸小国而已。按说瑞士暗中与德国合作的行为是有违中立政策的,不过瑞士可没一根筋跟德国混:二战期间有30万难民和移民获得了瑞士的临时或*庇护。在向德国出口军火的同时瑞士也接受盟国的军事订单,甚至1940年盟国在瑞士的军事订货几乎与瑞士的生产能力持平。
瑞士媒体甚至敢于抨击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犯罪行为以及在欧洲各国的残暴统治,弄得希特勒也恼火不已。这主要是因为瑞士深知:不能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如果德国战败也能使自己置身事外。瑞士曾召见轴心国和同盟国各方驻瑞士大使,要求各方在瑞士国境线外交战。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时候交战双方都尽量避免刺激瑞士,以免在与对方激战正酣之际再给自己增加一个主场作战的难缠对手。二战后期美国飞机曾误入瑞士领空并误投弹炸死了瑞士平民。
结果瑞士空军当即升空击毁了数架美国飞机。直到二战战局已明朗化的1945年2月一架迷路的B51轰炸机还在瑞士的圣加仑州布克斯被迫降,美军飞行员还成为了瑞士的俘虏。按说瑞士这时不可能看不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战争中获胜乃是大势所趋。瑞士这时显然是不愿得罪美国,然而如果美国侵犯到本国的利益也绝不会听之任之。总之瑞士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样。为什么捕食刺猬的动物很少呢?因为刺猬肉少而多刺,这意味着能吃到的肉和为吃肉而付出的代价完全不成正比。
为什么说瑞士就像刺猬呢?瑞士地盘不大且基本以山地为主,资源也并不丰富,显然无法像中东地区一样牵动列强的神经。瑞士*可能被人觊觎的就是地处欧洲中心腹地的地缘区位,然而这一敏感的地缘区位就注定瑞士将会是一只多刺的刺猬。且不说执行武装中立国策的瑞士本身具备一定实力,更何况任何企图吞并瑞士的举动都必将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同时瑞士通过银行业与各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如果吞并瑞士可能会使自己蒙受相当的经济损失。
如今世界各国几乎都在瑞士银行开设有户头:这其中有各国的国家存款,也有各国政要、财团的存款。这样一来瑞士就等于把自己打造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金融节点,谁敢动它就是在与世界各国为敌。各国的黄金都存在瑞士,一旦瑞士被打就意味着很多国家的黄金可能再也找不到了。不只是自己存在瑞士的黄金找不到了,甚至也无法再兑换外汇来买军用物资了。别看瑞士只是弹丸小国,却牵扯到国际金融格局的稳定,涉及各大国的核心利益,所以任何国家入侵瑞士几乎都会侵犯到其他大国的利益。
二战后的瑞士仍延续着一贯的国防政策。瑞士人将自己的国防策略称为“毒虾战略”:海洋中某些小虾从体量上无法与大鱼相抗,但是为了不被吃掉它们往往长着尖锐的刺或者是有毒,从而让大鱼为吃掉它们需要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换句话说瑞士需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尽管瑞士的武装力量不能打赢真正的大国,但会让大国在进攻之前好好掂量一下到底值得不值。事实上如今瑞士的军事力量放眼全球是无法和真正的军事大国相比的,然而瑞士却一直保持着一支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
瑞士军事力量很少曝光,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瑞士常备军规模依然保持在10万到20万之间,战时可以扩充到30万以上。瑞士军队整体现代化水平较高——瑞士士兵单兵装备堪称世界*进国家之一。瑞士军队的核心力量是承担特种攻击任务的自行车旅。这支部队在和平时期也会参与维护社会稳定。自行车旅的具体人数从未正式曝光,外界推测可能在3000—5000之间,战时可能还会进行扩充。他们的重要特色车辆装备是特种化改造的自行车,上面装备有先进侦察、探测等装备。
冷战结束以后瑞士军队的规模减少了三分之一,但其军队人数仍保持在36万左右。尽管瑞士军队的*规模并不算大,然而这对只有800多万人口的瑞士而言已是相当的规模了。如果美国达到了瑞士常备军占总人口的比例,那么美国将拥有1400万左右的常备军;如果我国达到了瑞士常备军占总人口的比例,那么我国将拥有近6000万常备军。事实上瑞士的这一比例几乎属于世界人均*水平。瑞士每年要花费55亿美元作为军费,这也属于世界上最昂贵的军队之列。
瑞士在全国境内已建成可供全部常住人口使用的各种规格的地下掩体。换句话说瑞士的全部国土在战时就是一个大堡垒。瑞士的军力其实并不足以与真正的大国抗衡,然而任何大国也不愿轻易去招惹这个刺头。瑞士正是因此得以维持*中立地位:在历次欧洲战争中融入瑞士的大量人口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1901年至今瑞士诞生了24名诺贝尔奖得主,平均下来瑞士是全球人均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大量移民的涌入为瑞士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人才技术优势。
瑞士利用自己的中立国地位着力打造了世界最安全的金融体系。时至今日瑞士被视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资本存放地,加之地理区位优势以及税制温和、瑞士法郎币值稳定等一系列因素使瑞士成为了全球金融资产趋之若鹜的避风港。世界各国几乎都在瑞士银行开设有户头:这其中有各国的国家存款,也有各国政要、财团的存款。在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内瑞士银行一直坚持着为储户*保密的原则。2015年瑞士的银行数量为266个,其中外资控股银行85个、外国银行在瑞士的分支机构26个。
与此同时瑞士还是很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世贸组织(WTO)总部、国际足联(FIFA)、国际奥委会(IOC)等国际组织的总部都位于瑞士,这些国际组织都有相当雄厚的资金储存在瑞士银行,这对瑞士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瑞士就有嘉能可、雀巢公司、瑞士罗氏公司、诺华公司、苏黎世保险集团、瑞银集团、瑞士ABB集团、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瑞士信贷、安达保险公司、Coop集团、Migros集团、德科集团、拉法基豪瑞集团14家企业榜上有名。
瑞士尽管吸引了很多国际组织将总部设在自己境内,然而瑞士自己有很多国际组织是没加入的:瑞士不仅没加入其他欧洲国家普遍加入的北约、欧盟,甚至就连联合国也是直到2002年才通过全民公投加入的。瑞士同各种国际组织都保持一定距离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世人对瑞士中立国地位的印象,然而实际上瑞士的中立其实是有指向性的——海牙第五公约和第十三公约规定的*中立国权力和义务是:“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
这里明确指出瑞士的中立是基于其他国家发生武装冲突这一前提的。这就是说只有在战争状态下瑞士才是中立国,至于在国际社会一般性的纠纷中瑞士从没宣称自己是中立国,也从没遵守过在国际事务不选边站队的约束。况且瑞士作为*中立国的义务也只是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却从来也声明过自己不能同时和交战双方保持良好关系啊。瑞士在二战中既与法西斯国家暗通款曲,又和反法西斯同盟国保持往来。
其实瑞士的真实考虑是:在没发生武装冲突时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一方随意进行政治表态、经济制裁,但如果要让自己介入到战争中则是万万不可能的。像瑞士这样的小国一旦介入战争势必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瑞士索性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永远不介入战争。然而如果发生纠纷的双方并没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那么瑞士可就要根据自己的利益选边站队了。2017年瑞士信贷就曾主动配合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政策冻结了5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金,从而导致全世界最安全的瑞士银行变得不再安全。
从2001年举办以来,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陪伴我们十多年。去年的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宣布推迟之后,***风云人物颁奖典礼暂时退出历史舞台!新华社选出的十大体育人物改而代之成为年度体坛表彰。
笔者认为,取消颁奖典礼对运动员来说确实有些遗憾,虽说运动员的价值跟多体现在运动成绩上,但是,一些荣誉性质的奖励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同时,一场颁奖典礼是一场大联欢,体育界各界进行友好交流。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能减少很多争议,奖项只有一个,*的人那么多,所以往往高度职业化的项目,取得历史突破的个人更容易获奖。要说***风云人物的亲闺女肯定是中国女排,中国女排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太高,如果说美国有篮球文化,那么中国人有排球精神。
当然中国女排获得的奖项都是实至名归。同比,像中国乒乓球队,中国跳水队这种*梦之队常常成为陪跑也实属不公。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不能因为一如既往地*就当成理所当然。
只要是奖项,就会有偏颇,比如体坛劳伦斯获奖运动员主要来自高尔夫,网球,篮球,足球,F1,田径,游泳。尤其是以*男女运动员,几乎每年男女都有网球运动员!其他冷门项目几乎很少有入选。今年花样滑冰羽生结弦,乒乓球张本智和都有入围奖项,也是相当不容易。毕竟当年林丹就没有机会入围。
运动员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即使很多人不看比赛,热搜上也经常会出现运动员获得*,打破世界纪录等相关热搜。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中国乒乓球队,无论比赛大小总能上热搜,坐拥六大国内流量,张继科,许昕,马龙,刘诗雯,丁宁,樊振东。
在这种大环境下,颁奖典礼的举行伴随的争议会更多,取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新华社评选的十大风云人物显得更包罗万象,只是不知道以后一些双人项目又改如何入选。
无论是体坛风云人物还是新华社十大体育人物,对于运动员来说都是额外的褒奖。运动员是一项特殊的职业,也是最简单的职业,*,突破是他们的座右铭。无论成绩好坏,都值得我们普通人去尊敬。
前言:《***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作为中国体育界年度规格*、结果最权威、社会影响力*的评选活动,是中国体育的荣誉殿堂,然而继2017年无故延期不了了之后,这一评选已经消失在大众眼前。下面小编为你盘点历届***体坛风云人物榜单,一起来回顾下过往上榜的那些体育明星。
历届***体坛风云人物榜单
《***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是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承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支持的一项年度体育人物评选活动。该评选的前身是创办于2001年的《中国电视体育奖》,是中央电视台的三大品牌活动之一,在体育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男运动员之最:刘翔、林丹、孙杨、宁泽涛 各2次
刘翔,先后于05年度、06年度获得*男运动员奖。主要荣誉: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室内室外世锦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林丹,先后于10年度、13年度两度获得*男运动员奖。主要荣誉:羽毛球运动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苏迪曼杯、汤姆斯杯、亚运会、亚锦赛、全英赛、全运会以及多座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于一身的双圈全满贯球员。
孙杨,先后于11年度、12年度两度蝉联*男运动员奖。主要荣誉:世界泳坛历史上*一位男子200米自由泳、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奥运会世锦赛大满贯*得主,史上*一位男子800米自由泳世锦赛三连冠,男子自由泳个人单项*数居世界第一。
宁泽涛,先后于14年度、15年度两度获得*男运动员奖。主要荣誉:在第16届喀山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宁泽涛以47秒84荣获*,获得首枚世锦赛*,创造亚洲游泳的历史。
*女运动员之最:李娜 3次
李娜,先后于11年度、13年度、14年度三度获得*女运动员奖。主要荣誉: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亚洲历史上女单世界排名*选手。
*组合奖之最:申雪/赵宏博 3次
申雪/赵宏博,先后于02年度、09年度、10年度三度获得*组合奖。主要荣誉: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以总分216.57分,两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战绩夺得花样滑冰双人滑*,也改写了中国花样滑冰冬奥会无*的历史。
*教练奖之最:郎平 3次
郎平,先后于14年度、15年度、16年度蝉联三届*教练奖。期间主要荣誉:带领中国女排复兴,在2015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成功夺冠,中国女排精神完美传承。
*团队奖之最:中国女排 4次
中国女排,先后于11年度、14年度、15年度、16年度四度获得*团队奖。期间主要荣誉:2015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夺冠,是中国三大球中*一个拿到*奖杯的队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体坛风云人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体坛风云人物、瑞士 北约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2022年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9月28...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竞走*王丽萍教跑步王丽萍教练组处理结果...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8年辽宁男篮夺冠新闻发布会81岁蒋兴权...
战天狼都谁牺牲了《战天狼》牺牲的角色如下:温涛、张新奎:...
亚运会历届奖牌榜第7届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中国仅次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