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信用卡不断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中信银行依托鸿蒙系统的创新应用,或将对传统的信用卡服务再次迭代。
撰文 | 张浩东
今年6月份,华为在一场线上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鸿蒙2.0系统,被视为国产操作系统之光,7天时间突破千万用户。华为方面此前预计,年底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3亿台。
手机操作系统经历着更新换代,与之匹配的应用也需要完成升级,鸿蒙2.0系统发布后,中信银行信用卡拥抱创新,成为信用卡行业首批拥抱华为HarmonyOS生态的金融机构先行者。
面对着全新的鸿蒙2.0系统,以中信银行信用卡为代表的银行业开始落子布局,积极接入鸿蒙系统,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银行业将迎来一轮新的机遇,借力鸿蒙系统完成应用创新。
01
入驻HarmonyOS生态的信用卡创新应用
一直以来,银行信用卡的移动应用服务都建立在安卓和iOS系统之上,随着鸿蒙系统的上线,金融机构将重心转移到“原子化服务”,流畅、便捷的轻量化应用,将成为未来新的布局方向。
原子化服务的特点就是轻量化,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缩短了服务触达用户的路径,让用户能以最快的速度访问其想要获取的服务,大大减少了等待过程的时间,一步到位从而提高操作便捷性。
据「支付百科」了解,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2020年底便与华为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鸿蒙版轻应用,基于鸿蒙系统多终端的技术体系,对原本的卡中心线上服务重新打磨,探索万物互联趋势下的新业务场景。
华为拥有超7亿+终端客群,为了给华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中信银行信用卡充分调用鸿蒙系统的原子化能力,将自身的金融服务贯穿到鸿蒙系统的生态之中。
即便鸿蒙系统还需要成长空间,但原子化作为一个突破点,银行无疑可利用其优势更好地展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生与之前APP完全不同的底层变化与操作风格。
鸿蒙卡片式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比如,中信银行信用卡就推出了卡片申请原子化服务,用户通过服务中心调用服务,就可以申请中信银行多款热门信用卡,并查询申卡进度。
除此之外,中信银行信用卡根据鸿蒙系统的分布式特征,打造场景化的服务体验,通过HarmonyOS设备“碰一碰”NFC应用,实现线下商户端极简买券、买单,并实现HarmonyOS设备多端互联与支付,涵盖了本地生活、消费支付、卡片申请等日常高频的金融生活场景,主要包括四项创新应用:
本地生活场景应用:在不用下载APP的前提下,只需通过NFC“碰一碰”直接拉起商户端页面体验极简买单(e笔付)、买券等操作。目前,本地生活场景应用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四个城市展开第一批落地应用,预计超过500家门店的收银台将摆放带有NFC专属标签的台牌,用户持搭载HarmonyOS的手机“碰一碰”台牌标签,即可拉起服务应用,获取本地商户的信用卡优惠。
消费支付应用:基于鸿蒙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可以使用一个账号跨设备协同登录、设置,设备之间无缝衔接,不管是手机还是手表等终端设备,都能直接进行支付,让用户获得万物互联的顺滑体验。
申卡应用:在鸿蒙系统下分析用户偏好,将常用功能拆分出来,向用户智能推荐卡板,简化申请信用卡的步骤,使用户享受到智能化的申卡体验。
动卡空间APP(HarmonyOS版)V1.0版:信用卡行业首批上线的鸿蒙原生APP,在业内率先实现对鸿蒙系统的APP应用支持,且服务涵盖了开卡激活、查账还款、额度管理、积分管理、分期服务等全部信用卡服务。
利用鸿蒙系统的开放属性,银行机构以原子化服务和鸿蒙原生APP加入到华为生态中,补强了鸿蒙系统的重要金融机构成员,华为数亿用户从鸿蒙系统的原子化能力中真正受益,使用信用卡的流畅性和便捷性明显提高。
02
中信银行与华为强强牵手
早在2015年9月,华为Mate S上就已经部署了Huawei Pay,中信银行信用卡成为业内首家支持Huawei Pay功能的银行,与华为联合推广Huawei Pay。
在当时移动支付加速发展的趋势下,中信银行信用卡以Huawei Pay为载体,为华为用户和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服务,让移动支付成为消费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合作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与华为在金融服务上的*牵手,为双方后来金融科技创新的并肩作战打下了基础,此后双方在金融+科技的道路上,频频发力。
2020年,中信银行再次与华为合作,联手发行联名信用卡中信银行Huawei Card,这是一张结合华为场景打造的“手机中的信用卡”,使信用卡真正脱离了对实体卡片的依赖。
作为*数字信用卡产品,中信银行Huawei Card能满足用户线上和线下全场景支付的消费需求,既支持手机端中通过“华为钱包”APP进行手机闪付及二维码支付,同样也能实体卡刷卡支付。
中信银行Huawei Card的推出,不仅是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迁,也标志着信用卡正式进入3.0时代,卡与手机合二为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机里的信用卡”,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信用卡连接用户端的新介质。
两次成功的合作经历,促进了银行信用卡产品与手机之间更好的融合,信用卡逐渐打通手机厂商的生态,并通过深层次的服务架构,发挥出银行机构在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
如今,中信银行信用卡再次与华为携手,无论是对中信银行还是华为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信用卡产品的服务触点进一步延伸。
2021年6月3日,中信银行信用卡搭载HarmonyOS的创新应用正式上线,成为信用卡行业首批拥抱华为HarmonyOS生态的金融机构先行者。
在HarmonyOS系统下,中信银行信用卡一方面积极参与鸿蒙系统的生态建设,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另一方面借助HarmonyOS系统,中信银行信用卡不断升级场景服务,布局未来,以持续的创新能力,积极拥抱一场新的金融科技变革。
03
以数字科技 布局未来
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数字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获客、引流、营销等层面,而是从传统的“跑马圈地”向数字化转型。
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过了快速增长期后,虽然人均持卡量仍在增加,但信用卡发卡量的增长速度慢慢放缓,这要求银行必须对存量用户进行深耕以维持用户粘性。
数字化浪潮下,银行与手机厂商之间衍生出了*的合作方式,HarmonyOS原子化服务就是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尤其是鸿蒙系统的到来,无疑将推动金融服务的智能升级。
上线信用卡创新应用是中信银行信用卡对华为HarmonyOS生态的拥抱,也是中信银行信用卡打赢未来信用卡精细化战争的利器,前瞻性的布局使中信银行信用卡抢占了先机。
现在,中信银行信用卡在移动端的主要服务入口不止是APP,用户在不下载APP的情况下,同样能畅享多种轻应用服务,建立起让用户感觉更亲密的认知和体验。
在全面到来的数字化时代,用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不同场景及终端,逐步向智能化、便捷化、轻量化转变,银行需要跨行业和领域发挥开放共建的效应。
未来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比的是银行信用卡中心面向未来创新的能力,信用卡行业的业务形态和数据维度变得越来越复杂,银行唯有强化“金融+生态”核心竞争力,才能借助鸿蒙系统的东风,把信用卡服务渗透到鸿蒙生态的多元化场景中。
伴随寿险行业发展,人们对于其经营规律的认知逐步加深,评价市场主体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单纯注重保费规模,逐渐转向注重业务品质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险企也基于自身发展战略以及资源禀赋,在内部制定了特殊的考核指标,不同公司之间同样的保费收入,其反映的实质却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在业界,也一直有人或者机构试图穿越保费、利润等指标的“迷雾”,一探险企真实竞争力,并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排名。但任何人为的排名一定都是充满争议的,评价指标不同、同一指标所占的权重不同,都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本报告作者王晴近年来致力于寿险公司竞争力研究,其发布的指标体系也不断与时俱进,以2020年为例,不但考虑了资产规模、实际收益率、打平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等常见指标,还加入了产品的利润性指标,考虑到公司治理对于公司经营稳健性的影响,也加入了公司的股权结构这一指标,甚至,基于银行渠道重要性愈发凸显的事实,在2019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去掉了“个险渠道的权重指标”。
报告公布的竞争力排名采用百分制,八项指标中,只有两项与公司规模密切相关,合计占40分;其他六项均关乎险企经营品质,合计占60分,反映该指标体系更看重寿险公司的经营品质。
且为了避免短期波动对评价带来的影响,各个指标采用的都是三年平均值或者三年加权平均值。
在该指标体系下,“老七家”在市场上依旧占据显著优势,太保寿险居于首位,平安人寿因投资失利座次滑落一名,国寿居于第三;经营时间长达20年左右的外资险企也表现抢眼,因其所销售的产品价值率和剩余边际比较高,前十名中,外资险企占据3席,前11至30名中,外资险企更是占据整整一半的位置。
排名在最后十名的公司,则多数是成立时间较短的保险公司,或者是以做低价值银保趸交业务为主的公司,并且投资收益达不到公司的预期水平。
相较2019年,多家公司排名都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包括中邮人寿、中意人寿、泰康养老等,也有很多公司排名出现下滑,包括珠江人寿、复星保德信、中英人寿等。
以下就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1
寿险公司2020竞争力排名结果出炉
60家寿险公司参与此次排名:华夏、天安、君康和北大方正因未公布年报“缺席”
2020年中国共有89家寿险类公司(包含8家养老险公司和6家健康险公司),其中有四年以上历史并且公布年报的公司有69家。
在这69家公司中,平安养老和国寿养老的主营业务是养老金管理,而平安健康的主营业务是健康医疗服务,公司利润主要来源于养老金管理费收入或健康服务收入,他们的利润打平投资收益率为负数,业务模式也不像传统的寿险公司,所以在竞争力排名时不包含此类公司。在养老和健康险公司中,我们只保留了泰康养老、太平养老、人保健康和昆仑健康,这四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仍然是销售保险产品。最终我们选择了60家寿险公司参与此次排名。
和2019年相比,华夏、天安、君康和北大方正因为没有公布2020年年报,无法参与2020年的排名;新增的四家公司为中韩、君龙、中华联合和太保健康。
竞争力排名指标体系与时俱进:八大指标、不同权重,综合考虑规模、产品利润型、收益率等
公司的竞争力排名永远是一个存在争议性的话题,关于如何选择指标、每个指标的权重应该是多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经过多方面的思考,我们选取了最能代表公司竞争力的八个指标,每个指标有不同的权重,权重分别
竞争力的八个指标权重:
1、三年平均实际投资收益率:20%;
2、三年加权平均打平收益率:20%;
3、保险产品的利润性(三年平均ACCIF的变化):20%;
4、公司总资产规模大小:20%;
5、偿付能力充足率:5%;
6、公司的股权结构:5%;
7、风险综合评级:5%;
8、银行系公司的调整项:5%。
2019年竞争力排名时,比2020年多一个权重指标,即个险渠道的标保规模,占20%的权重。个险渠道曾经是寿险公司最有价值的渠道,但从2017年开始已经连续四年负增长,并且未来两年也将继续下降,所以有个险渠道的公司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当然个险渠道所销售产品的利润仍然会提高公司的得分。
竞争力排名结果及变化:太保平安国寿位居前三,前30名中外资险企占比近半
从本次排名结果可以看出,太保人寿以总分81分*,而平安人寿因为2020年公司投资出现问题屈居第二。
竞争力排名前十名的公司中除了老七家公司外,还有三家外资公司友邦、信诚和招商信诺。排在第11到30名的公司中,外资公司正好占一半,他们的经营时间通常都在20年左右,他们的优势在于打平收益率低,因为他们所销售的产品价值率和剩余边际比较高。
排名在最后十名的公司中,多数是成立时间较短的保险公司,或者是以做低价值银保趸交业务为主的公司,并且投资收益达不到公司的预期水平。
比较这两年各家公司的排名变化,其中30家公司的排名变化不超过3个位次。
排名上升最多的7家公司为中邮人寿(35名到20名)、中意人寿(32到17名)、泰康养老(22到13名)、民生人寿(27到18名)、光大永明(39到29名)、太平养老(45到33名)和昆仑健康(47到34名)。
排名下降最多的5家公司为珠江人寿(33到50名)、复星保德信(41到53名)、中英人寿(16到26名)、中荷人寿(21到28名)和合众人寿(34到41名)。
各公司排名变化的原因各异,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个险渠道权重的变化,另一个是投资收益率的变化。中邮的排名上升最多,主要得益于银行系公司的得分调整(从去年的5分增加为10分)。
表1:2020年寿险公司竞争力排名及得分
表1A:2019年寿险公司竞争力排名及得分
2
详解竞争力排名中各子项指标权重和得分规则
投资收益率
公司一年的投资收益率有较高的偶然性,这里我们用过去三年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衡量公司投资能力的指标。
过去三年沪深300的平均年化涨幅为8.9%,但上证指数上升了1.6%,所以股票权益高的公司投资回报的优势并不太明显。
绝大多数的公司三年平均收益率都在3.5%到6.5%之间,高于6.5%的公司有五家,除中意人寿外其他四家都是规模较小的新公司,长期来看高于6.5%的收益率并不可持续。而低于3.5%的公司可能是运气不佳。
投资收益率得分算法
我们将投资收益率为3.5%及以下的公司得分定为0,投资收益率6.5%及以上的得分为20分,上下限之间的收益率得分通过线性插值法得到,每一分对应0.15%的投资收益率变化。
打平收益率
打平收益率就是公司打平(即税前利润为0)所需要的利润表投资收益率。三年打平收益率是通过加权平均得来的,2020年的权重为50%,2019年为30%,2018年为20%。
过去三年寿险行业的打平收益率为3.51%、3.93%和2.55%,打平收益率每年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投资收益和评估曲线变化的影响,也有精算假设调整的影响,所以三年的加权平均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司的负债成本率。三年加权平均和三年简单平均的差异并不大,大部分公司只相差0.2%左右。
打平收益率得分算法
打平收益率不大于0%的公司得分为20分,打平收益率6%及以上得分为0,中间值用线性插值法得到,每一分相当于0.30%的打平收益率变化。
表2:投资收益率和打平收益率得分
资产规模
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资优势和规模效应,总资产超过1000亿的公司通常都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不但投资渠道较广,管理费用占总资产的比例也较低。因为这60家公司的资产规模相差极大,所以我们决定用对数函数转化为此项指标的得分。
资产规模得分算法
资产规模40亿得2分,资产规模每翻一番多得2分,总资产超过两万亿时以20分封顶。只有国寿和平安的资产规模超过两万亿,但其收益率较高的非标投资占比明显低于很多中型公司。超过2万亿以后就没有更多的规模效应了。
产品利润性
2016年一季度偿二代规则正式实施后,保险公司必须在网站上披露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从公司的会计年报和偿付能力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中,我发现了推导出整个公司会计准备金(含保储)和偿二准备金之差的公式,这个差额的英文缩写为ACCIF。
ACCIF和公司的剩余边际(但未上市公司不公布)有80%以上的相关性,是衡量公司产品未来利润的一个很好指标。而每年ACCIF的变化反映了当年所销售产品的利润性,我们决定用过去三年平均ACCIF的变化作为衡量公司产品利润性的指标,然后用对数函数将其转换为此项指标的得分。
产品利润性得分算法
三年平均ACCIF的变化10亿得2分,超过10亿每增加50%多得2分。此项指标上不封顶,平安得分*为23.7分;当三年平均ACCIF的变化低于10亿时,得分为这个指标除以5亿,有8家公司三年平均ACCIF的变化为负数,说明他们卖了很多利润性很差的短期产品,其中上海人寿的得分*,为负1.8分,过去三年ACCIF的变化合计为负27亿,平均每年负9亿。
表3:资产规模和产品利润性排名
偿付能力充足率
大于或等于250%得5分,等于150%得3分,等于***得1分,中间值的得分用线性插值法。
公司的股权结构
大型国有公司得5分,国有控股公司得4分,外资和合资公司得3分,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得2分,资本金不足的公司得1分,被监管的公司得0分。
风险综合评级
这是保监会每季度都发布的指标,评级为A得5分,评级为B得3分,评级为C或无评级的得1分。
银行系公司的调整项
最近几年通过银保渠道做长期期交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但非银行系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合作是不稳定的,未来是否能继续合作也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银保系公司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在10家银行系公司中,邮储银行网点最多,目前占银保渠道的市场份额高达40%,所以中邮人寿得10分;四大国有银行控股的保险公司得5分,交银人寿得4分,而四家股份制银行(招商、中信、光大和北京)所对应的四家保险公司得3分。
表4:其他四项综合指标排名
权重因子的考虑因素
从八个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在100分中,只有第三和第四个指标的40分是和公司的规模大小有关,而其他60分是关于公司经营的品质指标,和公司规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大公司因为规模效应在打平收益率上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因为投资渠道较广,投资能力强,投资收益率相比中小保险公司也有一定优势。
八个指标中的前三个指标我们都考虑了公司最近三年的经营状况,所以有60%的权重是基于公司最近三年的指标。由此可见,在我们这样的评估体系下,公司的竞争力得分和排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实际上,一家寿险公司竞争力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例如一个竞争力强的寿险公司,如果某一年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明显下降,也许是某类资产回报的随机波动性造成的,第二年很可能反转;如果公司保险业务的增长和产品利润性在某一年出现问题,公司仍然有可能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来扭转局面。但如果连续三年下降,那么公司的竞争优势就基本上丧失了,这就是我们决定用公司过去三年(而不是一年)的经营数据作为评估标准的原因。
< END >
羊城晚报讯
手续费暂免
但年化利率高达18%
实际上,信用卡取现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信用卡本身固有的功能之一,与信用卡套现有着本质的不同。信用卡取现是由发卡机构提供的信用卡预借现金服务,主要包括透支取现和溢缴款取现两种方式。持卡人通过银行ATM机、银行信用卡网上银行的预借现金功能等,便可以进行取现操作;而信用卡套现是持卡人以消费的名义制造虚假交易,不利于金融机构管控资金流向,也容易被洗钱平台利用,存在诸多风险。
以某银行为例,
微信和支付宝相关服务协议显示,“信用卡取现”上述取现服务实际上由银行提供,额度和利率都由银行审核决定,互联网平台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服务协议同时显示,持卡人可在发卡机构给予的取现额度内使用信用卡取现服务,可选择“单月还”和“分月还”两种类型。
而在当前微信、支付宝两家平台的信用卡取现业务上,均免除了手续费。两家平台也均在页面中提示,服务由发卡银行提供,平台不额外收取任何手续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功能尚属于灰测阶段,仅有部分用户能够看到开放入口并使用。如
有观点认为,支付宝测试信用卡取现服务,也许会给信贷市场带来新的改变,现阶段减免手续费能吸引更多用户申请,不过优惠肯定不是长久有效的,后期收费也是必然。
流量加持信用卡业务
但资金流向受管控
银行与支付宝、微信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合作取现的背后,反映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困境。据公开报道,多家上市银行近日披露2022年半年报时提到,受诸多因素冲击,消费恢复不及预期,信用卡业务受到不小的影响,上半年流通户数和贷款余额增速均为个位数,甚至为负。
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与用户数均超过10亿的互联网平台合作试水线上取现功能,不失为一种探索和尝试。
不过,在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放信用卡取现后,取现资金的流向如何把控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微信、支付宝对应的取现页面上,也均有提到取现资金仅限于消费,不得用于投资理财、购房等。针对于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放信用卡取现入口的具体合作进度、取现后资金如何管控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中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通过自营渠道受理信用卡申请、客户信息采集、身份验证、发卡审核、合同(协议)条款签订等业务环节,这意味着核心风控审核应该由银行完成。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分析师苏筱芮表示,在此模式中,支付宝、微信作为功能提供方主要起到的是展示、引流作用,授信额度及核心风控仍需由银行进行,要进一步加强对取现资金的管控。
羊城晚报
信用卡不断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中信银行依托鸿蒙系统的创新应用,或将对传统的信用卡服务再次迭代。
撰文 | 张浩东
今年6月份,华为在一场线上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鸿蒙2.0系统,被视为国产操作系统之光,7天时间突破千万用户。华为方面此前预计,年底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3亿台。
手机操作系统经历着更新换代,与之匹配的应用也需要完成升级,鸿蒙2.0系统发布后,中信银行信用卡拥抱创新,成为信用卡行业首批拥抱华为HarmonyOS生态的金融机构先行者。
面对着全新的鸿蒙2.0系统,以中信银行信用卡为代表的银行业开始落子布局,积极接入鸿蒙系统,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银行业将迎来一轮新的机遇,借力鸿蒙系统完成应用创新。
01
入驻HarmonyOS生态的信用卡创新应用
一直以来,银行信用卡的移动应用服务都建立在安卓和iOS系统之上,随着鸿蒙系统的上线,金融机构将重心转移到“原子化服务”,流畅、便捷的轻量化应用,将成为未来新的布局方向。
原子化服务的特点就是轻量化,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缩短了服务触达用户的路径,让用户能以最快的速度访问其想要获取的服务,大大减少了等待过程的时间,一步到位从而提高操作便捷性。
据「支付百科」了解,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2020年底便与华为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鸿蒙版轻应用,基于鸿蒙系统多终端的技术体系,对原本的卡中心线上服务重新打磨,探索万物互联趋势下的新业务场景。
华为拥有超7亿+终端客群,为了给华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中信银行信用卡充分调用鸿蒙系统的原子化能力,将自身的金融服务贯穿到鸿蒙系统的生态之中。
即便鸿蒙系统还需要成长空间,但原子化作为一个突破点,银行无疑可利用其优势更好地展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生与之前APP完全不同的底层变化与操作风格。
鸿蒙卡片式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比如,中信银行信用卡就推出了卡片申请原子化服务,用户通过服务中心调用服务,就可以申请中信银行多款热门信用卡,并查询申卡进度。
除此之外,中信银行信用卡根据鸿蒙系统的分布式特征,打造场景化的服务体验,通过HarmonyOS设备“碰一碰”NFC应用,实现线下商户端极简买券、买单,并实现HarmonyOS设备多端互联与支付,涵盖了本地生活、消费支付、卡片申请等日常高频的金融生活场景,主要包括四项创新应用:
本地生活场景应用:在不用下载APP的前提下,只需通过NFC“碰一碰”直接拉起商户端页面体验极简买单(e笔付)、买券等操作。目前,本地生活场景应用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四个城市展开第一批落地应用,预计超过500家门店的收银台将摆放带有NFC专属标签的台牌,用户持搭载HarmonyOS的手机“碰一碰”台牌标签,即可拉起服务应用,获取本地商户的信用卡优惠。
消费支付应用:基于鸿蒙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可以使用一个账号跨设备协同登录、设置,设备之间无缝衔接,不管是手机还是手表等终端设备,都能直接进行支付,让用户获得万物互联的顺滑体验。
申卡应用:在鸿蒙系统下分析用户偏好,将常用功能拆分出来,向用户智能推荐卡板,简化申请信用卡的步骤,使用户享受到智能化的申卡体验。
动卡空间APP(HarmonyOS版)V1.0版:信用卡行业首批上线的鸿蒙原生APP,在业内率先实现对鸿蒙系统的APP应用支持,且服务涵盖了开卡激活、查账还款、额度管理、积分管理、分期服务等全部信用卡服务。
利用鸿蒙系统的开放属性,银行机构以原子化服务和鸿蒙原生APP加入到华为生态中,补强了鸿蒙系统的重要金融机构成员,华为数亿用户从鸿蒙系统的原子化能力中真正受益,使用信用卡的流畅性和便捷性明显提高。
02
中信银行与华为强强牵手
早在2015年9月,华为Mate S上就已经部署了Huawei Pay,中信银行信用卡成为业内首家支持Huawei Pay功能的银行,与华为联合推广Huawei Pay。
在当时移动支付加速发展的趋势下,中信银行信用卡以Huawei Pay为载体,为华为用户和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服务,让移动支付成为消费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合作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与华为在金融服务上的*牵手,为双方后来金融科技创新的并肩作战打下了基础,此后双方在金融+科技的道路上,频频发力。
2020年,中信银行再次与华为合作,联手发行联名信用卡中信银行Huawei Card,这是一张结合华为场景打造的“手机中的信用卡”,使信用卡真正脱离了对实体卡片的依赖。
作为*数字信用卡产品,中信银行Huawei Card能满足用户线上和线下全场景支付的消费需求,既支持手机端中通过“华为钱包”APP进行手机闪付及二维码支付,同样也能实体卡刷卡支付。
中信银行Huawei Card的推出,不仅是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迁,也标志着信用卡正式进入3.0时代,卡与手机合二为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机里的信用卡”,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信用卡连接用户端的新介质。
两次成功的合作经历,促进了银行信用卡产品与手机之间更好的融合,信用卡逐渐打通手机厂商的生态,并通过深层次的服务架构,发挥出银行机构在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
如今,中信银行信用卡再次与华为携手,无论是对中信银行还是华为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信用卡产品的服务触点进一步延伸。
2021年6月3日,中信银行信用卡搭载HarmonyOS的创新应用正式上线,成为信用卡行业首批拥抱华为HarmonyOS生态的金融机构先行者。
在HarmonyOS系统下,中信银行信用卡一方面积极参与鸿蒙系统的生态建设,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另一方面借助HarmonyOS系统,中信银行信用卡不断升级场景服务,布局未来,以持续的创新能力,积极拥抱一场新的金融科技变革。
03
以数字科技 布局未来
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数字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获客、引流、营销等层面,而是从传统的“跑马圈地”向数字化转型。
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过了快速增长期后,虽然人均持卡量仍在增加,但信用卡发卡量的增长速度慢慢放缓,这要求银行必须对存量用户进行深耕以维持用户粘性。
数字化浪潮下,银行与手机厂商之间衍生出了*的合作方式,HarmonyOS原子化服务就是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尤其是鸿蒙系统的到来,无疑将推动金融服务的智能升级。
上线信用卡创新应用是中信银行信用卡对华为HarmonyOS生态的拥抱,也是中信银行信用卡打赢未来信用卡精细化战争的利器,前瞻性的布局使中信银行信用卡抢占了先机。
现在,中信银行信用卡在移动端的主要服务入口不止是APP,用户在不下载APP的情况下,同样能畅享多种轻应用服务,建立起让用户感觉更亲密的认知和体验。
在全面到来的数字化时代,用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不同场景及终端,逐步向智能化、便捷化、轻量化转变,银行需要跨行业和领域发挥开放共建的效应。
未来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比的是银行信用卡中心面向未来创新的能力,信用卡行业的业务形态和数据维度变得越来越复杂,银行唯有强化“金融+生态”核心竞争力,才能借助鸿蒙系统的东风,把信用卡服务渗透到鸿蒙生态的多元化场景中。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信银行信用卡申请进度查询》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信银行信用卡申请进度查询、寿险公司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2022年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9月28...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竞走*王丽萍教跑步王丽萍教练组处理结果...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8年辽宁男篮夺冠新闻发布会81岁蒋兴权...
战天狼都谁牺牲了《战天狼》牺牲的角色如下:温涛、张新奎:...
亚运会历届奖牌榜第7届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中国仅次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