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体坛周报官网)

2022-09-03 20:23:33 体育资讯 yemeh

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



本文目录一览:



钱江晚报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决赛中,由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吴智强组成的接力男队跑出了37秒79的成绩,追平了全国记录,最终排名第四位。

另外,日本队本次接力比赛掉棒,成绩显示未完赛(DNF)。

而在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梁小静、葛曼棋、黄瑰芬、韦永丽组合跑出了42秒71的成绩,拿下第六!刷新了奥运*成绩(此前为第八名)。

个人实力都不算*,

聚在一起却能起飞,

告诉你中国接力队为啥能进决赛

在风驰电掣的世界田径*大赛男子直道赛场上,以往总是难觅中国选手的身影,争夺奖牌更是天方夜谭。

即使是苏炳添这样亚洲短跑第一人,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跑出了9秒83的惊人成绩,也很难凭借个人实力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

个人无法做到的事,为什么不凭借团队的力量去实现?

在男子4×100米接力预赛中,由苏炳添、谢震业、吴智强、汤星强组成的中国接力队,跑出了37秒92的成绩排名小组第二,成功晋级决赛。这个成绩在晋级决赛的八支队伍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实力强劲的牙买加接力队。

东京奥运会,中国男子接力队的最终目标就是站上领奖台,为中国田径实现新的突破。

其实,单看几位中国选手在百米赛道上的个人成绩,只有苏炳添一人有足够的竞争力,能稳定跑进10秒以内;谢震业虽然跑出过9秒97,但本赛季个人*仅为10秒15;吴智强近年来进步明显,但从未接近10秒大关,个人*成绩为10秒11;汤星强能力稍弱一些,只有10秒2几的水平。

那秘诀到底在哪里?

“我们的个人实力可能没有牙买加队、加拿大队强,但接力是团队项目,我们的默契弥补了缺陷。”正如,谢震业曾经在采访中说的那样,硬实力上,中国接力队与牙买加、加拿大、美国等*强队相比差距明显,但交接棒技术和默契的飞速提升弥补了实力上的差距。

“以往我们的运动员在交接棒环节总是显得有些停滞,这只有靠训练去加强和巩固。”从2014年底开始,只要中国短跑队的队员们在一起集训,原中国接力队教练袁国强就会每天安排接力练习,“甚至每周都有2至3节接力专项训练课让我们培养默契。”

正是这个最重要的细节,帮助中国接力队在世界舞台上找到了一席之地。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上,由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组成的中国接力队,在决赛中跑出了38秒01的成绩,摘得一枚银牌。而这也是中国接力队在世界大赛上取得的第一枚奖牌。

“能够拿到银牌,不仅让我们感到激动,也替所有前辈们完成了梦想。从今天开始,中国短跑会带给世界更多奇迹。”当时,苏炳添赛后激动的宣言,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年后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接力队历史*闯入决赛,最终跑出了37秒90的成绩获得第五名,但由于美国队犯规被取消了成绩,中国队上升到第四位。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场比赛中,日本接力队最终获得了一枚银牌,这也增添了中国接力队对站上奥运会领奖的信心。

不过,随着在张培萌的退役,中国接力队也陷入了短暂的迷茫期。*的迷茫就是“2缺2”。

除了苏炳添和谢震业这两位*主力,其他两个棒次的人选一直无法固定,许周政、莫有雪、别舸、徐海洋、严海滨、汤星强……数次的尝试,中国接力队却始终无法凑齐“最强四人组”。

在等待新人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接力队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阵容和棒次。2019年多哈世锦赛上,中国接力队在预赛中以37秒79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虽然最终的决赛仅获得第六位,但成绩背后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因为这是中国接力队在近几年来第一次尝试全新的棒次,过去几年一直处在二三棒次的谢震业和苏炳添,却一个顶在第一棒,一个镇守最后一棒。

这样的尝试,看似是中国接力队的被动选择,但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也让队员们的默契和个人能力不断提升。“就像日本接力队,每一个成员都有能力承担从第一棒到第四棒的不同棒次。这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很多比赛会遇到危险或者伤病,如果每个人能跑不同的棒次,那就是很强的队伍。”

为了适应新的棒次,接力队的四人组了花不少时间彼此请教和学习。“我是这一两个月才开始练习怎么拿着棒起跑,同时启动切弯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怎么能够在出完弯后把速度加起来,我也和吴智强请教了很多。”苏炳添坦言花了不少精力去掌握第一棒的技巧,并且也传授给吴智强第三棒的窍门。

掌握了不同棒次上的技巧,让中国接力队的交接棒技术变得更加流畅,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硬实力上的差距。东京奥运会上,中国接力队选择沿用了里约奥运会的阵容,前三棒分别为汤星强、谢震业和苏炳添,最后一棒选择了在多哈创造了全国纪录的吴智强。

“大家都知道,国内选拔赛是6月份,组队条件就是奥运选拔赛的前六名,然后现在站上场的四个就是前六名里面的。”苏炳添表示,这个阵容的组建最重要的考虑,就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足够的默契。“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去练,这个阵容是最稳的。”

“接力的目标一直没有变,希望能够站上领奖台,保底目标是打破全国纪录。”苏炳添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加速,而对于中国接力的未来,他同样充满信心。“未来中国接力队已经找到接班人了。现在年轻选手也一直在努力,我们的接力也会有更上一层楼的成绩。”

小时新闻

跑男采访手记

在钱江晚报的资料信息检索库里输入“谢震业”三个字,总共得到11页共208条稿子,标志着我们对这位中国最强跑男之一多年来的持续关注。最早一条稿子是在2010年10月,标题叫《省运会上挖到一批“神童”》,其中就有刚在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上获得200米*的谢震业,当时他还不到17岁。

那是

省运会上跑出奥运会成绩,让人不由眼前一亮。即使他不讲话,你也不能小看他,当时我就是这个印象。

2年后,小时新闻

那天不被注意的另一个理由是男子200米小组赛被排在110米栏之后,正好碰上刘翔摔倒告别奥运的大热点。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刘翔身上,可能只有我恰好在运动员通道看到了退场的谢震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靠着混合区的栏杆俯身狂吐了长达近5分钟。随后才接过志愿者递上的一瓶水,蹲在地上与我交谈,据说是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腹部痉挛了。

谢震业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赛后呕吐不止

比赛当天凌晨,睡不着的谢震业发了微博:“明天比赛,求各种安慰。”他的紧张由此可见。

我问他:“你觉得现在这个成绩还需要安慰吗?”他红着脸解答:“成绩不怎么好,但是我对自己表现也满意了。”

初踏奥运赛场,只有20秒钟就结束了。但谢震业对奥运会的印象可不只就听了这一枪。

“我昨天训练碰上博尔特了”,那是他念叨已久最想会会的大明星。

日子过得飞快,这些年谢震业一直在提速,2017年全运会上成为一百米和两百米的双料飞人,世锦赛上成为第一位踏上200米决赛跑道的中国人,还作为接力主力成员拿到过世锦赛百米接力的银牌。提起中国跑男,谢震业和苏炳添就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双子星。

里约奥运会后,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系曾经到衢州一中搞过一次公益活动,谢震业领衔师弟师妹给一群中学生上课。我又去做了次采访。一开口,就感觉出这些年他历练的变化。谢震业已经习惯侃侃而谈,但说话嗓门不大,条理清晰,多次接受****田径

我记得我提到日本接力队在里约引入了归化选手,补齐短板,从而在里约拿到了奥运接力银牌,问他怎么看中国队阵容上的不够均衡的问题。他用慢悠悠的语调,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控制对手的发挥,所以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你看见美国和牙买加队很在意对手吗?”

我追问他,会不会在国外参赛时主动去找对手攀谈,特别是碰见自己的偶像博尔特时?这是针对那年伦敦奥运会他提及过的心愿。

但这次他解答得不卑不亢,好像外交发言人:“我们在国外比赛中的确会碰到,虽然他是我的偶像,但我的敬重只限于他创造的伟大成就,他是一代传奇,但我不会去追星。”

谢震业说话不慌不忙,参加世界大赛也少有发挥失常时,这跟他的天性淡定有关。

当时他在浙大读研究生,学业方向是运动心理学,应该是学以致用。谢震业与

从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看,谢震业也喜欢玩游戏,爱自拍,懂时尚,尝试过奶奶灰的炫酷发型,还经常跟粉丝卖卖萌。

如果你们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体坛周报官网

#CBA测试# #NBA吐槽大会#砥砺前行——《体坛周报》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分享:易水寒

序一

很长时间有个这样习惯,每当表达自己痴迷足球程度的时候,总会说,“上学时候买的《体坛周报》叠起来比我还高。”

那是纸媒时期我*的报刊,可能也是纸媒时期中国受众最多的报刊。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里面的经典文章。那个时候,去学校的路上,经过城里的报刊亭,总是会买上一份《体坛周报》。赶上大赛时候《体坛周报》销售的太快,为了买一份,会跑遍城里的所有报刊亭,买了之后拿到学校,跟爱好体育的同学一起读,一份报纸会给十几个同学传阅。

本文起笔之前,我的眼前飘荡起了自己跑遍城里所有报刊亭买《体坛周报》的情景,但那已经是十五年之前的遥远往事了……

序二

网络时代到来后,纸媒尤其是体育纸媒受到了严重冲击,先后有包括《足球俱乐部》杂志在内的刊物先后休刊。而现存的纸媒也是举步维艰,勉强维持。

究其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从时效性上讲,纸媒远远落后于网媒。第二,纸媒不能像网媒那样给球迷带来触听读等多方面的立体体验。第三,纸媒与读者的互动远远低于网媒。

体育纸媒岌岌可危之际,《体坛周报》抓住了网媒弱点,找到一个可行性十分强的生存之道。

网络时代到来后,门槛低的自媒体大行其道,鱼龙混杂。很大一部分自媒体产出的作品质量低下,读起来味同嚼蜡,自媒体甚至为了获取流量而编造假新闻以讹传讹,所以网路时代有很多人对自媒体深恶痛绝,纷纷怀念从前非碎片化时代那种纯粹的阅读体验,那是一种网络媒体所不能带来的心灵泅渡。

从这方面讲,纸媒还是有市场的。以《体坛周报》为代表的体育纸媒入门门槛高,对从业者有着严格要求,所以一直以来内容非常好,非常权威。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针对网媒的弱点和自身的优越性,《体坛周报》避实击虚,想出了“用深度对抗碎片化”的战略,就是说从纸媒里可以读到最权威、最有内涵的深度体育文章。对于时效性不强的文章,这个举措非常好,立竿见影。同时,《体坛周报》开发出了体坛+APP配合纸媒,主要发布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并提供手机付费读报和手机订阅报纸。

种种举措使得《体坛周报》在这种严峻情况下得以继续生存下去。网络时代,《体坛周报》如履薄冰,走的很艰难,未来的路也是布满荆棘。《体坛周报》在网络时代艰难生存之际,我的脑海里不禁回忆起了她从前的一些故事,从前一幕幕往事里《体坛周报》面临的困难有的比现在还要大,但是,她还是闯过来了……

一:诞生

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是国家体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每个省都要有一份体育报纸的口号,于是《体坛周报》的前身《体育周报》于1979年在湖南诞生。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报纸仅仅维持到1987年就停刊了。

一年后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湖南省体委以《体育周报》原班人马为基础然后加入部分精锐力量,组建了《体坛周报》报社,周克臣任社长,《体坛周报》在那年正式诞生。在“更新更精更深”的报道方针指引下,《体坛周报》扬鞭跃马,踏上了新的征程……

二:量变

真诚付出心血的人是一定有回报的。从《体坛周报》的发展历史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体坛周报》的从业者为了这份报纸可谓耗尽了心血。

人才是核心力量。这个是《体坛周报》诞生之初*考虑的重点议题。为了网罗*

内容是王道。有这么一个论题,*的文学作品往往既有可读性又有可品性,介于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体坛周报》里面文章的内容跟这个论题不谋而合,兼顾趣味性与深度报道,努力做到时效与深度的平衡。有重大关键选题的时候,《体坛周报》会邀请数位主力撰稿者撰写同样选题的文章,然后挑选*的发布,未能入选的也会给足稿酬。有时效性特别强的新闻甚至是突发重大新闻的时候,撰稿人会通宵达旦。那几年,经常有撰稿者已经入睡又被叫起来披星戴月写文章的事情发生。可见《体坛周报》对作品内容质量的严格把关。

读者是上帝。《体坛周报》创业伊始就把读者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这个可以从以下两点看出来。第一,《体坛周报》物美价廉,报纸价格非常低,但是内容却很丰富。第二,页面坚持以体育报道为主题,排斥广告,宁愿得罪广告商,也不会因为广告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体坛周报》一直不把广告当主要业务,做到广告的质而不是量。先后推掉了许多收益非常大的广告业务,1995年下半年,《体坛周报》先后拒发近百万广告费的魔术广告,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即使是《体坛周报》发行量高达五百万的鼎盛时期,广告收入也远远低于报纸销售收入。

《体坛周报》在内容产出、读者体验和人才挖掘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纸媒时期面对竞争者的围剿站稳了脚跟并慢慢壮大起来。她达到鼎盛就好像等待喷发的火山一样,已经定局,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契机,契机有了后,一切就会水到渠成,而那个契机很快来了……

三:质变

人生关键节点就是一场博弈,博对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博弈的本质就是冒险,因为“世之瑰丽、奇伟等非常之观常在于人之所难至的险远之处”,所以要想获得巨大成功不能按部就班,要出奇制胜,关键时刻就要冒险。

《体坛周报》兢兢业业的深耕许多年后获得了一定成功,但是还是离国内第一体育媒体有着很大差距。那个时候,《体坛周报》*的竞争对手是《足球报》。如果能够打败《足球报》,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坐稳国内第一体育媒体的位置。《体坛周报》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举达到目的。这个机会在2001年终于出现了。

当国际足联官方宣布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共同举办的时候,《体坛周报》高管敏锐的意识到国足极有可能会创造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得到国足新闻的*报道权。

2000年2月,米卢正式出任国足教练。当时《足球报》

《体坛周报》深刻意识到要想打败《足球报》就必须把李响挖过来。2001年十强赛开打之前,《体坛周报》数次跟李响交涉,许诺李响十强赛三个月时间300万人民币的巨额薪水,要求李响只能为《体坛周报》*写稿。巨额薪水打动了李响,她很快从《足球报》“转会”到了《体坛周报》。

2001年10月7日,中国队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0战胜阿曼队后获得了2002年世界杯的参赛权。那是创造历史的一夜,那一夜标志着国足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而《体坛周报》因为拥有关于米卢和国足的*报道权而名声大震,创下了单期500万发行量的纪录,彻底坐稳了国内第一体育媒体的位置。

在国内大获成功之后,《体坛周报》开始把目光放在国际,想在国际上创造一定的影响力,想成为国际体育媒体认定的中国官方体育媒体。其在国际实现重大突破的手段还是冒险和博弈。

2003年2月15日,英格兰足总杯,阿森纳客场战胜曼联。赛后曼联更衣室爆发了*的“飞靴事件”,事件爆发之后,关于贝克汉姆转会皇马的消息甚嚣尘上。《体坛周报》在那年花费重金几乎动用了一切关系搜集这方面的准确情报。

终于,《体坛周报》得到了宝贵的情报。2003年3月18日,《体坛周报》旗下足球杂志《足球周刊》新刊上市,封面图是身穿皇马队服的贝克汉姆,文章配文是:全球*发布,贝克汉姆转会皇马,三个月后抵达马德里。这一消息发布后震惊了整个欧洲体育媒体乃至世界体育媒体,这个消息的发布时间比欧洲主流媒体早了整整三个月。三个月后,贝克汉姆正式加盟皇马,而《体坛周报》因为提前得知贝克汉姆加盟皇马并提前三个月发布了消息从而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那是《体坛周报》发展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策划。

从那之后,《足球周刊》和《体坛周报》正式被欧洲和世界体育媒体认定为中国官方媒体,并很快加入了ESM(欧洲体育杂志联盟)。之后《体坛周报》副总编辑骆明老师也成为金球奖中国区*评委,《体坛周报》正式走向了世界……

结语

而今,网络时代的《体坛周报》受到了电子媒体的巨大冲击,发行量和影响力有所下降,体育迷们买《体坛周报》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寄托。

但是,相信,《体坛周报》会经受住网络媒体冲击的,经过适当调整,《体坛周报》会重新崛起的。因为,有太多的人是因为《体坛周报》爱上了体育,《体坛周报》是太多人的青春和初恋……

(完)




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回放

#夺冠2021#

厉害了,苏神,三十多岁的潜能激发出来完美之极……!中国的骄傲,我们的榜样!

















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的视频

7月24日,知名体育人杨健在直播的时候谈到了苏炳添的极限,他表示如果是极限状态,身体、竞技、起跑和听枪等环节都做到完美的话,苏炳添的极限一定是在9秒80以内,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博尔特的百米短跑极限,如果全力跑的话,那一定是9秒50以内的。同时杨健还表示其实看看苏炳添的9秒83,当时他还是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目前苏炳添的*成绩是在去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创造的,当时的成绩是9秒83,小组第一,黄种人第一次晋级到奥运会的男子百米决赛,也是新的亚洲纪录。因为是连续出战,没有太多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所以到了决赛苏炳添没有取得更大的突破,获得奥运会百米第6名的好成绩。

我们都知道对于*的短跑运动员来说,想要提升0.01秒的难度都是很大的,苏炳添也是一样。东京奥运会他跑出了9秒83的成绩,可以说震惊了所有人,因为这个成绩放在很多届奥运会和世锦赛都可以夺冠。但想要跑到杨健说到的9秒80以内,对于苏炳添来说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想要达到9秒80的成绩,需要身体和竞技状态都保持到*,同时听枪起跑、前程和后程加速都要完美,难度是极大的。而且就算是苏炳添在训练中可以达到9秒80以内,但到了比赛中就不一定了,因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训练肯定是不同的,训练中更加放松,而参加比赛一定是会有紧张的情绪影响到自己,这也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心态的调整也需要*。

此前苏炳添的外教兰迪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苏炳添的极限是9秒72到9秒77,很显然外教对于苏炳添还是非常期待,而且很有信心的,说明苏炳添保持*状态的阶段,一定是在训练中有达到或者接近过这一成绩,所以苏炳添的外教兰迪才会这么说。

当然对于眼下的苏炳添来说,一定是非常难的,一方面苏炳添即将33周岁,他是1989年8月29日出生的,已经为国家队效力长达13年。另一方面,苏炳添场外的任务也很重,比如在学校教书等等,所以想要和去年一样全力备战东京奥运会,不论是从年龄、身体状态还是场外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然也不排除在明年的杭州亚运会上,苏炳添可以逐渐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同时伤病也养好,然后冲击自己的百米极限。不过极限成绩一定需要好的大赛和好的对手衬托才可以拼出来的,所以也希望接下来的苏炳添可以好运,争取未来继续取得好成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体坛周报官网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