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你记错了?应该是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式。
法国的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他的最后一部舞曲,昨晚的青歌赛刚好有提到!!
参考资料:
下载地址:(直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Go West是我听过最热血的歌,第一次听到《Go West》时,它是德国世界杯的散场曲。前些日子我看贾樟柯《山河故人》的新闻,提到里面的插曲就是这个,于是便把这首老歌找出来,循环听了一个上午。就像虾米的评论里说的那样:这真是一首很坏的歌,老让人觉得人生真的好美,老让人觉得真的有人会爱自己。
这是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改编成钢琴。本曲是拉威尔受*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拉威尔在创作这首《波莱罗舞曲》时,已患有严重的老年性痴呆,大脑左半球功能退化,丧失语言能力,而且行动困难。但是对音乐的执着支持着他,并最终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波莱罗舞曲。波莱罗有一种简单的丰富和优美,舞曲巧妙地运用了新颖别致的调式与和声,拥有30个近乎完美的旋律和囊括25种音质的和弦,整首乐曲汇集了艺术家对音乐的全部感知。
西班牙舞女闪光的裙裾:《波莱罗》
●郑亚洪
它不大像正经严肃的交响曲,倒很像热情奔放的流行舞曲或是一首摇滚音乐。自1928年诞生后,它迅速地获得了它自己国家和别国人民的喜受,它比20世纪任何一首交响曲都走红,它甚至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音乐。成为拉夫特主演的电影的片名。它的“流行”好比音乐本身,由一个简单的旋律开始,由更多的乐器不断加进来,汇成一柱令人眩目的光柱,超越了整整60年的时间。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式上,它照亮了一个巨大的深蓝色海洋,一百多位婀娜妖娆的世界名模踩着鼓点的浪花旋转。波莱罗。波莱罗。她们低低的叫喊。波莱罗。波莱罗。球场上万人在喊,球场外亿万人在喊。《波莱罗》在7月14日法国独立日这一天无限风光,几乎盖过了《马塞曲》,全世界在那天叨念着两个名字:齐达内,《波莱罗》。
《波莱罗》是拉威尔创作的最后一首管弦乐曲,在此之前他已写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佳作,如《西班牙幻想曲》、钢琴二重奏《鹅妈妈》、《华贵多情的圆舞曲》、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钢琴曲《悼念公主帕帆舞》,这些作品从曲目上看,已具备了水彩画的“印象”特征——实际上拉威尔被认为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继承者,一位后印象主义者。早期有人指责他剽窃比他大13岁的德彪西的作品,拉威尔对这个指责反驳道:
“我对德彪西这位音乐家和这个人,一直怀着深深的景仰之情。但是从本性上说我和德彪西不同,虽然我认为德彪西可能与我个人继承的遗产并不完全陌生,我仍应该把我的进化的早期阶段与福雷、夏布里埃和萨蒂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一向遵循的方面是与德彪西的象征主义背道而驰的……”
有评论家这样评述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德彪西的音乐笼罩在一种给人快感的迷雾里,拉威尔的轮廓则鲜明清晰;一个shimmers,另一个glitters。”照《韦氏词曲》的解释,shimmer是“一种减弱的闪光或光泽,或一种闪动,有时是歪曲的图像。”而glitter则是“通过反射放出明亮或金属似的光亮,或闪烁。”这证明德彪西是减弱了的闪光,而拉威尔则是直接的闪光。我们听德彪西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蔚蓝色的大海或者牧神与仙女在午后交欢的场景;而拉威尔的音乐每时每刻无不在控制我们自由的呼吸和节奏的搏动。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
“《波莱罗》,它是17分钟的交响曲而没有任何音乐。”拉威尔自己这样说。我们在听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波莱罗》,意味着要忍受14分20秒的无音乐时间。在最初的音乐里,由长笛和单簧管无忧无虑地吹着,小鼓作出若有若无的应答,单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里经常出现的那一种深沉的歌唱。它使我们想起刚刚从甜蜜的梦乡里醒来后的无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风吹起的童年日子;想起对着小树林吹起口哨的黄昏;想起明天是否有什么不幸来临而感到心中悲戚;想起海上经历的某个清晨,尤其是海,茫茫的海洋;想起在高空呼啸而过,并与群星共飞的旅途之夜——想到这一切还不够——大管加进来了,小号和萨克管加进来了,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小提琴、中音萨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进来了,18种乐器在继续由小鼓敲击出来的“纠缠不清”的节奏。我们还必须记得彼此不同的恩爱之夜,记得他们丰富的呻吟与流泪,记得临产妇的叫喊和她生产后的柔和、甜蜜、惨白、熟睡的脸盘。有这些记忆还不够,我们必须学会遗忘,如果记忆的太多,还必须有极大的耐性,等待它们再来。直到我们身旁的时间被它吸走,世界轰塌,在一个非常清晰的时刻,诞生一首诗的第一个字。
《波莱罗》第一次上演时,舞台上出现的是一个肮脏的西班牙小酒店,当中是一只大圆桌,一个西班牙茨冈女郎就在桌子上跳舞——她的舞蹈逐渐活跃了桌子四周的男人们的情绪,在这令人心荡神怡的音乐魔力的吸引下,舞台上所有的人们全都卷入这热情激昂的舞蹈之中,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
诗人里尔克写过一首诗《西班牙舞女》,它或许是对《波莱罗》最形象的诠释:
像一枚硫磺火柴在手里,白亮的
向四方喷吐(当它尚未完全燃起)
扭曲的火舌——:在一圈近的观者里
她的圆舞焦急的,光明而热切的
开始以扭曲的形式播散开自己。
而突然她像是整个化成了火焰。
*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5-30 23:42:01选出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被誉为当代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本曲是拉威尔受*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有这样一种说法,几乎百分之五十的人听的第一首拉威尔的乐曲,就是《波莱罗》,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悼念公主帕帆舞》。
作为发源于西班牙的一种风格轻快的舞曲,波莱罗曾在肖邦时代盛行于法国巴黎和拉丁美洲,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其实是一首自由的舞曲。只有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配器的渐强音”,速度比一般的波莱罗民间舞曲要慢得多,力度也是渐渐增强的。
它不大像一部正经严肃的交响曲,倒很像热情奔放的流行舞曲或是摇滚音乐。它比20世纪任何一首交响曲都走红,甚至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音乐,成为拉夫特主演的电影的片名。它的“流行”好比音乐本身,由一个简单的旋律开始,由更多的乐器不断加进来,汇成一股眩目的光柱,超越了整整60年的时间。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式上,它照亮了一个巨大的深蓝色海洋,一百多位婀娜的世界名模踩着鼓点的浪花旋转。波莱罗。波莱罗。她们低低的叫喊。波莱罗。波莱罗。它在7月14日法国独立日这一天无限风光,几乎盖过了《马塞曲》,全世界在那天叨念着两个名字:齐达内,《波莱罗》。
拉威尔这支《波莱罗》最为特异、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节奏和速度,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朦胧平静。持续四小节后,这个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展开,小鼓做出若有若无的应答,单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里那一种深沉的歌唱。它使我们想起刚刚从甜蜜的梦乡里醒来后的无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风吹起的童年时光,想起明天是否有什么不幸来临而感到心中黯然,想起海上经历的某个雾蒙的清晨,想起在高空游历、群星共飞的月夜……想到这一切还不够——大管加进来了,小号和萨克管加进来了,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小提琴、中音萨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进来了,十八种乐器在继续主题及答句同样的反复。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而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予以强调,流动的线条舒展开来,直至最后两小节,猛然竟转了一个调,诡异甚至是疯狂席卷整个乐队。可就在此时,全曲戛然而止。没有人能料到,宁静迷幻的《波莱罗》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是粗犷狂野,更是绚烂灵动。无法言传的矛盾通过充满象征性的音乐语言得到了最彻底的宣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班牙《波莱罗》舞曲,可正是拉威尔突破了舞曲本身节奏上的限制,才得以用一种更自由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至于这种情感是火焰般的欲望还是西西福斯般的执著,这倒不重要。就像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每个人的感应效果都不一样。发挥联想,营造主观印象才是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钥匙。
拉威尔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洋溢着舞蹈的节奏,而这种魅力在《波莱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不可遏制。熟悉这首乐曲的人也许一听到它那*的“纠缠不清”的节奏,眼前就会幻化出这样的情境:一间低等的西班牙小酒馆,一张残留着酒渍的大圆桌上,神情痴迷、一言不发的西班牙茨冈女郎在众多酒徒的喧闹、掌声和口哨声中不知疲倦地舞蹈……在这令人心荡神怡的音乐魔力的吸引下,舞台上所有的人们全都卷入这热情激昂的舞蹈之中,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这也是《波莱罗》第一次上演时的情境。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应该是拉威尔的 波莱罗舞曲
;ct=134217728lm=-1word=%B2%A8%C0%B3%C2%DE%CE%E8%C7%FA
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2022年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9月28...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竞走*王丽萍教跑步王丽萍教练组处理结果...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8年辽宁男篮夺冠新闻发布会81岁蒋兴权...
战天狼都谁牺牲了《战天狼》牺牲的角色如下:温涛、张新奎:...
亚运会历届奖牌榜第7届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中国仅次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