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4年了,你还记得歌手李娜吗?
卢梭曾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写道: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行役于世,我们受困于名缰利锁,受困于爱恨嗔痴,受困于身不由己,受困于生死忧欢。
能真正获得生命大自在的,寥若晨星。
有人不能,有人不肯,有人只是不愿。
俗根未尽,尘缘难了,便继续奔波于人生的蹇途。
有人则一转身,遁入清净之门。
千禧年之际,*相声艺术家姜昆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寺庙里,偶遇了曾经的*歌唱家李娜:
“一身黄衣僧侣服,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然而,面色红润,目光有神,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
自1997年剃度出家后,这是李娜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作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手,李娜所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歌曲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成为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
34岁那年,李娜在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出家为尼,皈依了佛门,法号“释昌圣”。
从此,她消失于公众视线中。
几年后,当姜昆在美国见到李娜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好奇心,他提出了一个几乎是当时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你……你为什么出家呀?”
“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
言毕,她向他微笑颔首,并施以佛礼。
姜昆见她心意已决,便不再劝说。
之后,他怅然离开。
● 姜昆和李娜
从誉满天下的“亚洲第一女高音”,到远离名利场,与青灯黄卷相伴,对于她的“出走”,有的人表示理解,但更多的人则为之惋惜不已。
只有李娜自己知道,几经辉煌与幻灭,她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所以,与其说李娜的“出家”是逃离尘世,不如说是生命的一场真正“回归”。
1963年生于河南郑州的李娜,自呱呱坠地那天起,就不是命运的宠儿。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抚养她和妹妹,生活异常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李娜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同龄孩子的坚强独立。她鲜少向母亲提出非分的要求,即便没有玩具,她也能以唱儿歌的方式自娱自乐。
● 小时候的李娜与父母
当其他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年幼的李娜已经开始帮助妈妈打扫房间了。
在最艰难的岁月,是音乐抚慰了她的童年。而她也早早地显露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
尽管生活不易,但母亲还是毅然决然地将李娜送上了音乐这条路。
13岁时,李娜凭借自己独特清亮的嗓音,被河南戏曲学校表演班录取,成为了75届表演班的一名学员。
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她留在了学校的实验团,和师兄妹们出演了很多部传统豫剧。
19岁那年,她勇挑大梁,以豫剧《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一角,拿下了“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
这一次获奖,让她平添拾级而上的信心。
1986年,李娜从河南豫剧团转入到了河南省歌舞团。
● 年轻时的李娜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音乐流派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的时期。尤其是当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时,无疑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甜蜜“风暴”,那如黄莺出谷的曼妙之声、沁人心脾的婉转旋律、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引人遐思的浪漫境界,都让李娜痴迷不已。
她终于发现了自己更热爱的艺术形式。
于是,李娜放弃了“金饭碗”,独自南下,前往深圳,去学习流行音乐。
当时毗邻香港的深圳,是流行歌曲的前沿阵地,歌手荟萃,曾经在老家以“金嗓子”著称的李娜,来到这样的群雄争霸地,显然属于“无名之辈”。
受尽冷遇的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
1988年,李娜参加了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并一举摘取了通俗组*。
有道是,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于是,机会纷至沓来。
1989年,电视剧《篱笆·女人·狗》特意找到李娜,邀请她来演唱插曲《苦篱笆》。
一曲《苦篱笆》唱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而李娜情动于中的表现力则为其锦上添花。
199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剧《渴望》。这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山之作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席卷全国的收视狂潮,它创下的*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
和这部电视剧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两首脍炙人口的金曲,一首是毛阿敏演唱的同名片尾曲《渴望》,另一首就是李娜的《好人一生平安》。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 ”
即使30年过去了,白云苍狗,物是人非,但当这首歌悠长深情的曲调响起时,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仍然能回想起曾经有过的纯真与美好。
如果说生活在时光的剥蚀下还剩下了什么,大概就是这首歌所传达出的没有褪尽颜色的良善吧。
而李娜大气磅礴又柔情似水的嗓音,更是赋予了它岁月的沧桑感与令人唏嘘的怀旧色彩。
彼时,李娜和毛阿敏、韦唯在中国九十年代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声震歌坛。
那几年,她几乎成了影视剧的“御用歌手”。
《女人是老虎》的幽默明快、《说聊斋》的寓庄于谐、《苦篱笆》的悲情声咽、《赵尚志》中的《嫂子颂》,更是唱出了抗战时期无数女性的巨大牺牲与默默付出……
踏入乐坛十年间,她共为160余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那时的中国影视剧几乎一半家喻户晓的的歌曲都是经由李娜高亢明亮的演绎流传开来的。
这些或百转千折或荡气回肠的歌曲,尽诉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让李娜成为了当时乐坛上的无出其右者。
遏云绕梁之激昂、自由转换之圆润、声情并茂之充沛,都在她游刃有余的驾驭下,被一一呈现。
作为一代歌坛奇才,李娜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基础,踏上的是一条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演唱之路。她博采众长,融汇了戏曲、民族、美声、通俗的技法,并在当时中国歌坛多元化的背景下,敢于创新,突破自我,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的艺术风格。
李娜曾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3年,她更是斩获了“中国十大*歌手”,并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李娜个人交响演唱会”。
当时的中国流行乐坛号称“男有刘欢,女有李娜”。
1994年,李娜的一曲《青藏高原》为电视剧《天路》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也让她的事业迈向了另一座高峰。
据说当时的词曲作者张千一,在看完有关《天路》的影像资料后,便沉浸在这片雪域高原中。
为了能够打造出神圣又空灵的艺术意境,他循环地聆听像才旦卓玛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演唱的藏族歌曲,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有关藏族音乐元素的“魂”,更希望能够为这样的“魂”找到属于它的声音。
他想起了李娜曾经翻唱过李谷一的《北京的金山上》,歌声嘹亮如百灵鸟,又不失古朴浑厚,很适合异域风情的曲风,符合《天路》所要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几经磨合与沟通后,张千一和李娜达成共识,基本遵循了原来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就是歌尾的甩腔,按照李娜的音域幅度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当李娜在录音棚完整地录制完《青藏高原》后,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撼不已,过了很久,录音棚里才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就像奔腾的大江遇见断崖般,溅起清流激湍;又似泉水琮琤,行经溪涧时的澄澈动人。
也许冥冥之中,“青藏高原”的圣灵,在召唤着李娜心底的佛性。
唱到最后,她已是泪流满面。
当天路的画卷徐徐展开时,当《青藏高原》超凡脱俗的歌声响起时,布达拉宫的嵯峨、雪域高原的圣洁、山川相连的壮美,如诗如歌般的一幕幕仿佛就映现在了眼前……
这首《青藏高原》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了不朽的传奇,也成为了众多后来者证明自己音乐实力的一首必唱曲目。
遗憾的是,李娜之后的《青藏高原》,虽被各路实力派音乐人赋予了不同的演唱风格,但再难让人生出心驰神往的美好憧憬。
2001年5月,《青藏高原》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
2008年10月,这首歌又获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只是不知道,多年后,当《青藏高原》的旋律再次淙淙流淌而出时,还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李娜,想起她那曾经穿透众生灵魂的纯净、旷远的歌声,想起那曾经令人久久难忘的至美辽阔的意境。
音乐界的泰斗级艺术家谷建芬老师曾说:“李娜在《青藏高原》的演唱中,表现出的某种高原性的东西,但这还不是她音乐才能的全部。”
这番评价,足见李娜在音乐上的天赋与造诣。很多人都以为李娜能有如此天籁之音,是因为她的歌喉被天使吻过。
只有李娜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全都是后天自我摧残的。”
李娜的声音可以在3个8度的音域里自由切换,这也意味着她可以跟随歌曲的高度任意调整嗓音。
这种高音纵然有天赐的幸运,同时也仰赖于她的刻苦训练。
成名后的李娜虽演出不断,但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她仍要保持每天三小时的练声量。
“她看重的是长远的发展,想走一条对自己、对音乐都能有所交代的道路,而不愿做一个因一首歌就成名、成腕的自得者。”
正如李娜所说的那样,她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明星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布满荆棘之途。
她曾整整一年将自己关在家里练声,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都足不出户。每当拿到一首作品后,李娜就会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推敲、琢磨、一字一句地揣摩,等到进棚,往往一遍就顺利通过。
制作人无话可说,只能拍案叫绝,因为效果比制作人想象的还要出色很多。
对艺术的痴迷和对自己“羽毛”的珍惜,是她一直不断探索的原因:
“中国人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水平,拥有实力,才能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1995年,李娜荣获了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1996年,她又将“歌坛辉煌二十年”成就奖及“歌坛流行十年”成就奖收归囊中。
那时的李娜,刚刚33岁,这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一无艳压群芳的美貌,二无强大的、可供仰仗的背景,一步一个脚印,在孤独中登攀,从国内走向世界,成为音乐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但抵达*的李娜,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反而多了一份功成名就后的烦恼。
那时的她,所到之处,皆有媒体的寻访跟踪,甚至刨根问底。她本不求“闻名显达”,却最终饱受其扰。
她原想在音乐上再有所突破,奈何已站在塔尖,若要挑战极限,势必要经历一个再度脱胎换骨的修炼过程。
这一时期的迷茫,一度让李娜陷入自我怀疑中。加之两次爱情的挫败,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娜,堕入到抑郁的泥淖。
在事业辉煌之时,李娜爱上了一个来自东北的男子。他的粗犷豪迈、他的体贴备至,成为她乐不思返的温柔乡。
自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汲汲于爱。她向着有光亮的地方振翅飞去,但耀眼的不是星光,而是火光。
他温暖了她,也灼伤了她。
当她与他谈婚论嫁时,才发现他竟不是自由之身。她在万分错愕、痛苦之余,只能挥剑断情丝。
她退回到只有音乐的世界里,用紧张忙碌的训练强行为自己疗伤。
过了很长时间,最终帮助她从这段情伤中走出来的,是一个和她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她以为自己苦尽甘来,遇到了一个“知己”般的爱人。
她以为自己终能如愿,穿着洁白的婚纱,走进婚姻的殿堂。
结果上次的悲剧再次重演。
她对这个世界与他人交付热爱和信任,然而“回馈”给她的,却并非相同的善意。
爱着的人,大抵有两极的“面目”:被赠与了勇敢的铠甲,也被施与了脆弱的软肋。
哪怕最后全身而退,也可能会伤痕累累。
她输给了自己的天真,更输给了自己的认真。
生活中,李娜原本就无太多知心好友,虽身置名利的中心,但她的时间与精力几乎都给了音乐,因此, 她的社交圈并不大。
而两段伤筋动骨的恋情,让她更加封闭自我。
她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的追求中。但这份“执念”,不但没能让她摆脱痛苦的纠缠,却让她落至更大的迷惘之中。
那段时间,她时常生病,又长期失眠,精神愈加恍惚。即便当时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双重压力,但她还是继续唱歌。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娜开始练习气功,但练气功不但无助于诸多症状的缓解,却让她的健康每况愈下。
那时的李娜找不到自己,更找不到出路。
又是一个失眠的深夜,她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好友杜禹送给她的一本《大明咒》。
“六字真经”中似乎暗藏心灵密语,让困守于心灵愁城的李娜仿佛找到了解脱的玄机。
1997年5月23日,她和杜禹一起游览了天门山。当她站在山脚下,目睹天门山的肃穆与庄严时,不由心生敬意。
她也突然悟出了天门山寺那幅古联“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的深刻内涵。
于是,她和众多虔诚的信徒一样,在小镇上买来香烛,一路攀到山麓的水库边。
她将一炷香高举头顶,面朝天门,长跪不起。
她在天门山小住几日后,便做出了两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一是提出将户口从郑州迁至张家界永定区;一是在天门山选址造屋。从此,安心此处,不再踏入是非之地。
然而李娜的“出家”消息一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歌迷为之震惊叹惜的同时,很多媒体也欲深挖细究,想要一窥这个音乐造诣极高的女歌唱家,为何选择在事业*期归隐深山;她这样“自毁前程”,是不是因为未能从情伤中走出来?
但再无外人能寻到李娜;更没有
李娜的“出家”之由,从此成了一个谜。
直到2000年时,姜昆在洛杉矶邂逅李娜,并将这场重逢写成文章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因为国内媒体的围追堵截,才让她选择了隐居海外。
当时的李娜,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讳莫如深,反而坦然平和,道出了自己选择“出家”的原因:
“我过去的生活表面上很丰富,可没有什么实质的内涵,不是吗?唱歌,跳舞,成为媒体跟踪的对象,这几乎是我过去生活的全部内容……多早啊,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名利场的追逐之中。
每当独自一人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要思考:难道我这一生就这样下去,自己表演,也表演给人看,欢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痛苦还要掩饰,带着面具生活,永远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与头顶的光环、身上的珠玉、掌中的财富相比,她更想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
李娜也曾与友人谈过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
告别尘世生活,摒弃往昔的荣耀,与诸般烦恼,退守到心灵的净土,或许就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吧。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曾说:
“我想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就像“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的李叔同出家后,他最得意的学生丰子恺曾为此谈到了“三层楼”的观点:
“人生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对学术和文艺的追求,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在这一层;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即*信仰,*徒在这一层次。”
李娜的“人生四个境界”与之如出一辙。
所以,像李叔同,像李娜,选择“出家”,并非是失去了对人世的留恋,相反他们都是生命力极强的人,是对人生的要义领悟极深的人。
但当凡尘种种,皆不能令其耽留时,那么*,或许是他们守住自我的最后阵地。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成就了一代佛教大家的纯粹;世间再没有一位歌坛奇才闪耀于台前,却留下了深山古刹“释昌圣”的传说。
天籁有声,梵音袅袅,也许就是她的前世与今生吧。
如今,远遁在美国的李娜,凌晨三点起床,一日两餐,过午不食,生活简单安逸。
母亲也被她接到了洛杉矶,二人常相见。那个曾经懂事的孩子,现在身着袈裟,依偎母侧。
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可见她对当下的知足。
那个从俗世“出走”的李娜,不过是平衡了自我,找到了“回家”的路罢了。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生于斯世,其实我们都在寻找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也许在江湖之远,也许在庙堂之高;也许在十里桃源,也许在万丈红尘……
晨钟暮鼓,不过是另一种人间烟火;营营役役,未尝不是披枷的修行。
没有高下立判,只有殊途同归……文/荠麦青青
国足选拔队以胜利收官东亚杯【1比0中国香港队】
北京时间7月27日下午,中国男足选拔队在日本丰田体育场迎战2022年东亚杯第三轮,也是最后1轮的对手中国香港队。结果凭借老将谭龙第67分钟的劲射破门,中国男足选拔队以1比0惊险战胜对手,从而以1胜1平1负第三名的战绩结束本届东亚杯征程。
在东亚杯第二轮角逐中,国足选拔队曾爆冷0比0逼平强大的东道主日本队。主教练扬科维奇在本轮比赛前反复叮嘱弟子们,东亚杯的比赛还没有结束,球队需要在最重要的第三轮比赛中打破进球荒,取得胜利,从而为本次东征圆满收官。
相比于上轮比赛,扬科维奇调整部分网友分享人选。在后腰黄嘉辉累计得到两张黄牌停赛的情况下,高大的蒋圣龙出现在后腰位置上。开场前10分钟,国足选拔队利用充沛的体能一度压制对手,并在比赛前10多分钟内连续创造5次角球机会。比赛第10分钟,蒋圣龙的头球攻门被对方队员在门线上挡出。第38分钟,国足选拔队进行了一系列配合,并由谭龙完成射门,可惜球擦着门柱滑向底线。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香港队利用擅长的逼压打法渐渐控制住场上局面。并连续几次在禁区弧一带完成射门。半场结束时,国足选拔队的控球率虽达到60%,但有效或者有威胁控球并不多。
比赛进入下半时后,国足选拔队持续向对手施压。主力后卫蒋光太突入对方禁区左侧,并险些助攻队友破门。随后,扬科维奇相继将戴伟浚、蒋光太换下。国足选拔队球员不遗余力的拼抢终于获得回报。第67分钟,何宇鹏、陈国抗携手封堵对方防守队员传球,得球的谭龙果断射门,打破场上僵局,为中国队打进本届杯赛首粒进球。
在此之后,两支球队互有攻守,可惜受体能、技术水平限制,创造的进攻良机并不算多。比赛最后阶段,拼尽全力的陈国抗、朱辰杰两人相继出现腿部抽筋情况,但他们依然咬牙挺到比赛最后一刻。比赛终场前,门将韩佳奇还在禁区内乱战之中封住了中国香港队一次极具威胁的进攻,从而力保球门不失。
主帅
扬科维奇:不是很满意这场比赛
赛后,球队主教练扬科维奇表示,不是很满意这场比赛。
对于本场比赛,扬科维奇首先评价说:“这是一场有质量的比赛,也是一场很困难的比赛。”不过随后他便表达了对本队表现的不满。他说:“这场比赛虽然结果是1比0,但我不太满意,因为我们并没有在比赛中踢出我们希望的足球,而且身体情况特别是体能情况也不在*状态。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有几个球员抽筋了,但队员们还是拼尽了全力完成了比赛,这是我们7天内的第3场比赛。当然,我们有些年轻球员的体能储备并没有满足这样的比赛强度。作为主教练,我必须要教会球员如何在这种体能极限情况下去赢下比赛。在这场比赛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球员的体能情况不好,这也影响到了比赛质量。作为教练,我需要去纠正这些问题。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去说,我们最终拿到了4分,而且连续在两场比赛中不失球,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鼓舞人心的。所以,我整体还是(对球队本届赛事表现)比较满意的,这对我们队伍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扬科维奇评价说:“我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3年多来,我们第1次参加这样的正式比赛。就防守方面,我们通过比赛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进攻方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做。与前两场比赛相比,我希望本场比赛能尽早取得进球,但开局阶段没有利用好定位球机会。如果能取得进球,可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对于球队未来,扬科维奇表示:“希望让我们的年轻队伍获得更多参加这样比赛的机会。此次比赛,是继迪拜杯之后,我们今年内参加的第二项赛事。这样的经历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的球员更清楚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在与中国香港队比赛下半时,我们体能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未来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我们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6场比赛。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提高我们的体能?我们需要研究清楚。当然,也还需要在战术、技术等各方面做好准备。无论如何,这次比赛传递出的信号是积极的,因为我们在输掉首场比赛之后,战平了日本队,最后1轮取胜中国香港队,我们需要按照这样的节奏继续下去。作为主教练,我将进一步通过分析找出球队的不足。当然,我们更要看到积极的因素,让球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评论
国足东亚杯价值何在?
明确了方向 平添了信心
国足选拔队与中国香港队比赛终场哨音响起时,场边的扬科维奇振臂欢呼。场内的弟子们虽然大多踉踉跄跄,但依然难掩取胜的喜悦。看看队长朱辰杰抽筋后一瘸一拐的样子,再看看何宇鹏和老将谭龙一面喘着粗气,一面喝水的样子,就不难判断,这支球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苦战。
尽管出现在东亚杯末轮的中国香港队与中国队国际排名相差近70位,但以1999年龄段U23适龄球员为主的中国男足选拔队在技术能力、比赛经验上仍与正编国足有着不小差距。比赛的进程及数据也证明,这支香港队实力并不逊于国足选拔队,甚至在射门次数及有威胁进攻数据方面还领先国足选拔队。因此能够赢得比赛,国足选拔队在身体与精神层面的付出都是超常的。取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队对主帅技战术要求的严格执行以及过硬的意志品质。
在本届东亚杯赛场上,国足选拔队几名球员的表现给全国球迷留下深刻印象。除了老而弥坚、打进全队本届赛事*入球助球队取胜中国香港队的锋线老将谭龙外,门将韩佳奇的惊艳同样令人回味无穷。继在中、日比赛中力保本队球门不失后,他又在27日的末轮比赛中延续上佳表现,并在终场结束前门前混战中挡住对方一脚“必杀球”。
除了天赋异禀外,韩佳奇发挥神勇的背后是上进心与刻苦训练的态度。当然,韩佳奇不过是国足选拔队诸多求上进球员中的一个,全队能在与日本队、中国香港队的比赛中持续咬牙到比赛最后一分钟不松劲,并不偶然,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果从3场比赛的交锋数据来看,中国队在技术层面与3个对手均有不同程度差距,特别是在对阵韩、日两队过程中,中国队进攻机会寥寥,在技战术执行上很难落实“以我为主”,其反映的问题无疑还是各方老生常谈的“技不如人”。
但恰恰因为技术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且缺乏国际比赛经验,中国足协最终还是大胆安排这支年轻球队东征。3场强度、技术水准均有所保证的正式比赛让国足选拔队相当一部分球员初登国际A级比赛舞台,让他们通过实战切实熟悉了比赛氛围、感受到比赛压力及自身能力差距所在,为再接再厉在日后职业联赛及国字号舞台中弥补差距明确了方向,平添了信心。
同样收获颇丰的还有主教练扬科维奇。这位初来乍到时曾被人评价为“菜鸟”的塞尔维亚籍教头通过3年多的潜心钻研与付出,将这支折戟亚青赛,一度面临被边缘化的1999年龄段梯队黏合成一支战术纪律严明、作风勇猛的铁军。从球队精神层面取得进步来说,他本届东亚杯及过去3年多的带队工作是富有成效的。至于能否取得成功,则需要他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学习与努力来印证。
以1胜1平1负的战绩结束本届东亚杯征程,国足选拔队此次东征让球迷看到希望,为国家队明年亚洲杯的竞争锻炼了部分人才,也为中国队重新跻身亚洲前10之列赢得必要的国际排名积分,但这样的成绩依然不足为喜。特别是,这支球队的建队依然以杭州亚运会足球赛竞争为主要目标。东亚杯结束后,中国队接下来如何构建、如何完善,现任主帅李霄鹏能否留任,这些问题都需要球队管理方尽快给出明确答案。
在2023年亚洲杯、杭州亚运会赛程临近的背景下,扬科维奇有能力一肩挑起国足亚运代表队与正编国足带队重担吗?这其实也需要包括中国足协在内各有关方面慎重做出抉择。
本组文/
北京青年报
昔日的中国网球*李娜在生涯期间诸多荣誉加身,广告代言和各种奖金更是拿到手软,累积了超过4亿人民币的财产,退役后的她本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但是习惯了忙碌生活的她,还是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工作,一年忙到头,近日李娜罕见现身,她表示终于忙完了牛年最后一项工作,可以歇歇了,提前祝贺大家虎年大吉。
运动员时期的李娜性格洒脱,在比赛一向素面朝天,场下出席任何场合也很少化妆,最多就是一点淡妆,虽然看起来不是很漂亮,但是很有气质,美得自然,加上赛场上的怒吼和灿烂的笑容,更是魅力十足,如今李娜大变样了,画上了浓妆,变得越来有女人味了,许多网友都表示快认不出来了,看着有些不自然。
我国的所有体育项目都有着代表性人物,像田径的刘翔、篮球的姚明、排球的郎平、羽毛球的林丹等,她们都是相应体育项目最伟大的运动员,而李娜则是中国网球历史上成就*的运动员,她从1999年-2014年,生涯15年征战了世界各种网球大赛,与世界*的欧美选手叫板,*排名达到了世界第二,其中最为亮眼的成绩为澳网和法网各一次*,加上各种国内外赛事荣誉,让她成为了整个亚洲最为出色的网球运动员。
通过各种比赛奖金和广告代言,李娜多年的累计收入达到了4亿人民币以上,后来还拍摄了自传电影,广受好评,可以说名利双收,而能够有如此成就,她的爱人姜山有很大功劳。
姜山本来也是一名出色的网球运动员,在青年时是国家队重要成员,还获得过全运会的单打和双打*,而李娜刚进国家队时没有名气,非常崇拜师哥姜山,队内让二人练习并搭档,一来二去,李娜就喜欢上了姜山,而李娜性格豪爽,喜欢就大胆追,在某一年的情人节上,购买了一盒巧克力送给了姜山,表达爱意,正所谓:“女追男隔层纱”,性格温和的姜山难以招架,最终从了李娜,但是队内当时不允许恋爱,二人就偷偷搞了几年“地下情”。
后来李娜与教练关系紧张,最终选择退役,姜山陪同退役,一起上大学,经过两年的沉淀,经过许多国家队领导好言相劝,加上姜山的大力支持,李娜宣布复出,为国家队征战了4年后,李娜单飞开启辉煌的生涯,直到2014年退役,此期间,姜山一直默默陪伴在李娜身边,不仅要充当陪练、教练、理疗师等,还要在生活中照顾李娜的衣食住行,另外还要充当李娜的出气筒,很多时候打得不好的时候,李娜就会对着姜山破口大骂,但是姜山总会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好言相劝,耐心做“心理辅导”,可以说姜山这些年的付出一点都不比李娜少。
而李娜其实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姜山对她的好,她都记在心里,多次公开场合表白姜山,还在综艺节目中表示:“荣誉财富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次要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姜山能够陪在我身边,这样我就很幸福,我可以背叛全世界,但不可以背叛姜山,全世界背叛我,我都可以接受,但是姜山如果背叛我,我会很惨”,一边说一边流泪,姜山也是深受感动,眼含热泪。
如今夫妻俩已经有了1儿1女,两个孩子相貌都很像姜山,笑起来十分可爱,40岁的李娜依然忙碌着,而姜山依然默默陪在身边,有姜山在,相信李娜做什么都充满力量,祝福一家4口生活幸福。
24年了,你还记得歌手李娜吗?
卢梭曾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写道: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行役于世,我们受困于名缰利锁,受困于爱恨嗔痴,受困于身不由己,受困于生死忧欢。
能真正获得生命大自在的,寥若晨星。
有人不能,有人不肯,有人只是不愿。
俗根未尽,尘缘难了,便继续奔波于人生的蹇途。
有人则一转身,遁入清净之门。
千禧年之际,*相声艺术家姜昆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寺庙里,偶遇了曾经的*歌唱家李娜:
“一身黄衣僧侣服,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然而,面色红润,目光有神,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
自1997年剃度出家后,这是李娜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作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手,李娜所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歌曲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成为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
34岁那年,李娜在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出家为尼,皈依了佛门,法号“释昌圣”。
从此,她消失于公众视线中。
几年后,当姜昆在美国见到李娜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好奇心,他提出了一个几乎是当时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你……你为什么出家呀?”
“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
言毕,她向他微笑颔首,并施以佛礼。
姜昆见她心意已决,便不再劝说。
之后,他怅然离开。
● 姜昆和李娜
从誉满天下的“亚洲第一女高音”,到远离名利场,与青灯黄卷相伴,对于她的“出走”,有的人表示理解,但更多的人则为之惋惜不已。
只有李娜自己知道,几经辉煌与幻灭,她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所以,与其说李娜的“出家”是逃离尘世,不如说是生命的一场真正“回归”。
1963年生于河南郑州的李娜,自呱呱坠地那天起,就不是命运的宠儿。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抚养她和妹妹,生活异常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李娜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同龄孩子的坚强独立。她鲜少向母亲提出非分的要求,即便没有玩具,她也能以唱儿歌的方式自娱自乐。
● 小时候的李娜与父母
当其他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年幼的李娜已经开始帮助妈妈打扫房间了。
在最艰难的岁月,是音乐抚慰了她的童年。而她也早早地显露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
尽管生活不易,但母亲还是毅然决然地将李娜送上了音乐这条路。
13岁时,李娜凭借自己独特清亮的嗓音,被河南戏曲学校表演班录取,成为了75届表演班的一名学员。
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她留在了学校的实验团,和师兄妹们出演了很多部传统豫剧。
19岁那年,她勇挑大梁,以豫剧《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一角,拿下了“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
这一次获奖,让她平添拾级而上的信心。
1986年,李娜从河南豫剧团转入到了河南省歌舞团。
● 年轻时的李娜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音乐流派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的时期。尤其是当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时,无疑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甜蜜“风暴”,那如黄莺出谷的曼妙之声、沁人心脾的婉转旋律、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引人遐思的浪漫境界,都让李娜痴迷不已。
她终于发现了自己更热爱的艺术形式。
于是,李娜放弃了“金饭碗”,独自南下,前往深圳,去学习流行音乐。
当时毗邻香港的深圳,是流行歌曲的前沿阵地,歌手荟萃,曾经在老家以“金嗓子”著称的李娜,来到这样的群雄争霸地,显然属于“无名之辈”。
受尽冷遇的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
1988年,李娜参加了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并一举摘取了通俗组*。
有道是,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于是,机会纷至沓来。
1989年,电视剧《篱笆·女人·狗》特意找到李娜,邀请她来演唱插曲《苦篱笆》。
一曲《苦篱笆》唱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而李娜情动于中的表现力则为其锦上添花。
199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剧《渴望》。这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山之作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席卷全国的收视狂潮,它创下的*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
和这部电视剧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两首脍炙人口的金曲,一首是毛阿敏演唱的同名片尾曲《渴望》,另一首就是李娜的《好人一生平安》。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 ”
即使30年过去了,白云苍狗,物是人非,但当这首歌悠长深情的曲调响起时,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仍然能回想起曾经有过的纯真与美好。
如果说生活在时光的剥蚀下还剩下了什么,大概就是这首歌所传达出的没有褪尽颜色的良善吧。
而李娜大气磅礴又柔情似水的嗓音,更是赋予了它岁月的沧桑感与令人唏嘘的怀旧色彩。
彼时,李娜和毛阿敏、韦唯在中国九十年代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声震歌坛。
那几年,她几乎成了影视剧的“御用歌手”。
《女人是老虎》的幽默明快、《说聊斋》的寓庄于谐、《苦篱笆》的悲情声咽、《赵尚志》中的《嫂子颂》,更是唱出了抗战时期无数女性的巨大牺牲与默默付出……
踏入乐坛十年间,她共为160余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那时的中国影视剧几乎一半家喻户晓的的歌曲都是经由李娜高亢明亮的演绎流传开来的。
这些或百转千折或荡气回肠的歌曲,尽诉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让李娜成为了当时乐坛上的无出其右者。
遏云绕梁之激昂、自由转换之圆润、声情并茂之充沛,都在她游刃有余的驾驭下,被一一呈现。
作为一代歌坛奇才,李娜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基础,踏上的是一条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演唱之路。她博采众长,融汇了戏曲、民族、美声、通俗的技法,并在当时中国歌坛多元化的背景下,敢于创新,突破自我,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的艺术风格。
李娜曾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3年,她更是斩获了“中国十大*歌手”,并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李娜个人交响演唱会”。
当时的中国流行乐坛号称“男有刘欢,女有李娜”。
1994年,李娜的一曲《青藏高原》为电视剧《天路》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也让她的事业迈向了另一座高峰。
据说当时的词曲作者张千一,在看完有关《天路》的影像资料后,便沉浸在这片雪域高原中。
为了能够打造出神圣又空灵的艺术意境,他循环地聆听像才旦卓玛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演唱的藏族歌曲,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有关藏族音乐元素的“魂”,更希望能够为这样的“魂”找到属于它的声音。
他想起了李娜曾经翻唱过李谷一的《北京的金山上》,歌声嘹亮如百灵鸟,又不失古朴浑厚,很适合异域风情的曲风,符合《天路》所要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几经磨合与沟通后,张千一和李娜达成共识,基本遵循了原来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就是歌尾的甩腔,按照李娜的音域幅度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当李娜在录音棚完整地录制完《青藏高原》后,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撼不已,过了很久,录音棚里才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就像奔腾的大江遇见断崖般,溅起清流激湍;又似泉水琮琤,行经溪涧时的澄澈动人。
也许冥冥之中,“青藏高原”的圣灵,在召唤着李娜心底的佛性。
唱到最后,她已是泪流满面。
当天路的画卷徐徐展开时,当《青藏高原》超凡脱俗的歌声响起时,布达拉宫的嵯峨、雪域高原的圣洁、山川相连的壮美,如诗如歌般的一幕幕仿佛就映现在了眼前……
这首《青藏高原》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了不朽的传奇,也成为了众多后来者证明自己音乐实力的一首必唱曲目。
遗憾的是,李娜之后的《青藏高原》,虽被各路实力派音乐人赋予了不同的演唱风格,但再难让人生出心驰神往的美好憧憬。
2001年5月,《青藏高原》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
2008年10月,这首歌又获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只是不知道,多年后,当《青藏高原》的旋律再次淙淙流淌而出时,还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李娜,想起她那曾经穿透众生灵魂的纯净、旷远的歌声,想起那曾经令人久久难忘的至美辽阔的意境。
音乐界的泰斗级艺术家谷建芬老师曾说:“李娜在《青藏高原》的演唱中,表现出的某种高原性的东西,但这还不是她音乐才能的全部。”
这番评价,足见李娜在音乐上的天赋与造诣。很多人都以为李娜能有如此天籁之音,是因为她的歌喉被天使吻过。
只有李娜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全都是后天自我摧残的。”
李娜的声音可以在3个8度的音域里自由切换,这也意味着她可以跟随歌曲的高度任意调整嗓音。
这种高音纵然有天赐的幸运,同时也仰赖于她的刻苦训练。
成名后的李娜虽演出不断,但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她仍要保持每天三小时的练声量。
“她看重的是长远的发展,想走一条对自己、对音乐都能有所交代的道路,而不愿做一个因一首歌就成名、成腕的自得者。”
正如李娜所说的那样,她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明星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布满荆棘之途。
她曾整整一年将自己关在家里练声,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都足不出户。每当拿到一首作品后,李娜就会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推敲、琢磨、一字一句地揣摩,等到进棚,往往一遍就顺利通过。
制作人无话可说,只能拍案叫绝,因为效果比制作人想象的还要出色很多。
对艺术的痴迷和对自己“羽毛”的珍惜,是她一直不断探索的原因:
“中国人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水平,拥有实力,才能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1995年,李娜荣获了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1996年,她又将“歌坛辉煌二十年”成就奖及“歌坛流行十年”成就奖收归囊中。
那时的李娜,刚刚33岁,这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一无艳压群芳的美貌,二无强大的、可供仰仗的背景,一步一个脚印,在孤独中登攀,从国内走向世界,成为音乐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但抵达*的李娜,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反而多了一份功成名就后的烦恼。
那时的她,所到之处,皆有媒体的寻访跟踪,甚至刨根问底。她本不求“闻名显达”,却最终饱受其扰。
她原想在音乐上再有所突破,奈何已站在塔尖,若要挑战极限,势必要经历一个再度脱胎换骨的修炼过程。
这一时期的迷茫,一度让李娜陷入自我怀疑中。加之两次爱情的挫败,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娜,堕入到抑郁的泥淖。
在事业辉煌之时,李娜爱上了一个来自东北的男子。他的粗犷豪迈、他的体贴备至,成为她乐不思返的温柔乡。
自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汲汲于爱。她向着有光亮的地方振翅飞去,但耀眼的不是星光,而是火光。
他温暖了她,也灼伤了她。
当她与他谈婚论嫁时,才发现他竟不是自由之身。她在万分错愕、痛苦之余,只能挥剑断情丝。
她退回到只有音乐的世界里,用紧张忙碌的训练强行为自己疗伤。
过了很长时间,最终帮助她从这段情伤中走出来的,是一个和她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她以为自己苦尽甘来,遇到了一个“知己”般的爱人。
她以为自己终能如愿,穿着洁白的婚纱,走进婚姻的殿堂。
结果上次的悲剧再次重演。
她对这个世界与他人交付热爱和信任,然而“回馈”给她的,却并非相同的善意。
爱着的人,大抵有两极的“面目”:被赠与了勇敢的铠甲,也被施与了脆弱的软肋。
哪怕最后全身而退,也可能会伤痕累累。
她输给了自己的天真,更输给了自己的认真。
生活中,李娜原本就无太多知心好友,虽身置名利的中心,但她的时间与精力几乎都给了音乐,因此, 她的社交圈并不大。
而两段伤筋动骨的恋情,让她更加封闭自我。
她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的追求中。但这份“执念”,不但没能让她摆脱痛苦的纠缠,却让她落至更大的迷惘之中。
那段时间,她时常生病,又长期失眠,精神愈加恍惚。即便当时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双重压力,但她还是继续唱歌。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娜开始练习气功,但练气功不但无助于诸多症状的缓解,却让她的健康每况愈下。
那时的李娜找不到自己,更找不到出路。
又是一个失眠的深夜,她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了好友杜禹送给她的一本《大明咒》。
“六字真经”中似乎暗藏心灵密语,让困守于心灵愁城的李娜仿佛找到了解脱的玄机。
1997年5月23日,她和杜禹一起游览了天门山。当她站在山脚下,目睹天门山的肃穆与庄严时,不由心生敬意。
她也突然悟出了天门山寺那幅古联“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的深刻内涵。
于是,她和众多虔诚的信徒一样,在小镇上买来香烛,一路攀到山麓的水库边。
她将一炷香高举头顶,面朝天门,长跪不起。
她在天门山小住几日后,便做出了两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一是提出将户口从郑州迁至张家界永定区;一是在天门山选址造屋。从此,安心此处,不再踏入是非之地。
然而李娜的“出家”消息一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歌迷为之震惊叹惜的同时,很多媒体也欲深挖细究,想要一窥这个音乐造诣极高的女歌唱家,为何选择在事业*期归隐深山;她这样“自毁前程”,是不是因为未能从情伤中走出来?
但再无外人能寻到李娜;更没有
李娜的“出家”之由,从此成了一个谜。
直到2000年时,姜昆在洛杉矶邂逅李娜,并将这场重逢写成文章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因为国内媒体的围追堵截,才让她选择了隐居海外。
当时的李娜,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讳莫如深,反而坦然平和,道出了自己选择“出家”的原因:
“我过去的生活表面上很丰富,可没有什么实质的内涵,不是吗?唱歌,跳舞,成为媒体跟踪的对象,这几乎是我过去生活的全部内容……多早啊,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名利场的追逐之中。
每当独自一人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要思考:难道我这一生就这样下去,自己表演,也表演给人看,欢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痛苦还要掩饰,带着面具生活,永远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与头顶的光环、身上的珠玉、掌中的财富相比,她更想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
李娜也曾与友人谈过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
告别尘世生活,摒弃往昔的荣耀,与诸般烦恼,退守到心灵的净土,或许就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吧。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曾说:
“我想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就像“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的李叔同出家后,他最得意的学生丰子恺曾为此谈到了“三层楼”的观点:
“人生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满足,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对学术和文艺的追求,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在这一层;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即*信仰,*徒在这一层次。”
李娜的“人生四个境界”与之如出一辙。
所以,像李叔同,像李娜,选择“出家”,并非是失去了对人世的留恋,相反他们都是生命力极强的人,是对人生的要义领悟极深的人。
但当凡尘种种,皆不能令其耽留时,那么*,或许是他们守住自我的最后阵地。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成就了一代佛教大家的纯粹;世间再没有一位歌坛奇才闪耀于台前,却留下了深山古刹“释昌圣”的传说。
天籁有声,梵音袅袅,也许就是她的前世与今生吧。
如今,远遁在美国的李娜,凌晨三点起床,一日两餐,过午不食,生活简单安逸。
母亲也被她接到了洛杉矶,二人常相见。那个曾经懂事的孩子,现在身着袈裟,依偎母侧。
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可见她对当下的知足。
那个从俗世“出走”的李娜,不过是平衡了自我,找到了“回家”的路罢了。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生于斯世,其实我们都在寻找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也许在江湖之远,也许在庙堂之高;也许在十里桃源,也许在万丈红尘……
晨钟暮鼓,不过是另一种人间烟火;营营役役,未尝不是披枷的修行。
没有高下立判,只有殊途同归……文/荠麦青青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李娜近况》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李娜近况、2022世界杯预选赛赛程中国积分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2022年女排世锦赛比赛时间表:9月28...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竞走*王丽萍教跑步王丽萍教练组处理结果...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8年辽宁男篮夺冠新闻发布会81岁蒋兴权...
战天狼都谁牺牲了《战天狼》牺牲的角色如下:温涛、张新奎:...
亚运会历届奖牌榜第7届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中国仅次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