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球友、教练、领队,还有屏幕前等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们,大家晚上好!折腾了这么多天,省运会总算是鸣金收兵了。现在让我站在这里发言,说实话,我这心情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下来之后还晕乎乎的。比赛那几天,我感觉自己的心率就没下过120,揣在兜里的手机计步器天天显示我在“剧烈运动”,天地良心,我明明就只是站在场边,最多跺了几下脚而已。估计是我的小心脏跟着场上那颗小白球一起蹦迪了。
这次省运会,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咱们见识到了各种“神仙打架”,也目睹了不少“心态血崩”的瞬间。有些小将,那叫一个生猛,上来就是一顿“走你”,球速快得像装了小马达,打得对手“我是谁,我在哪”三连问。他们的眼神里,带着一种清澈的愚蠢……啊不是,是清澈的执着和对胜利的渴望。看到他们,我就想起了当年的我们,也是这么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胳膊就是干。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yyds!
当然,老将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平时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一到关键分,那叫一个稳如老狗。他们打的已经不是球了,是人情世故,是战术博弈。你看他一个轻描淡写的摆短,球就跟粘在网上似的,晃晃悠悠地滚过去,对手想去拧拉吧,够不着;想去搓吧,又怕冒高。那种感觉,就好像你伸长了胳膊去够一个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的鸡腿,别提多难受了。这就是经验,这就是对球的理解,纯纯的降维打击。
这次比赛,咱们也看到了不少新技术的应用和战术的演变。现在这乒乓球,早就不是你一板我一板的“回合制游戏”了。前三板的争夺简直是白热化,发球抢攻、接发球直接上手,恨不得在第一回合就把对方KO。尤其是那个反手拧拉技术,现在简直是标配。不管你是高球、低球、侧旋、下旋,一言不合就是一个“拧”,那球“嗖”地一下就过去了,带着一股子不讲道理的霸气。以前我们说“得正手者得天下”,现在看来,你的反手要是没点绝活,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我们来聊聊几个印象深刻的“名场面”。有个小伙子,打到决胜局10:10,发球前对着球吹了口气,那架势,仿佛在给自己的“战斗伙伴”注入灵魂。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发了个自杀式的下网。当时全场安静了三秒,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小伙子自己也绷不住了,挠着头嘿嘿直乐。你看,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球会以多么离谱的方式结束。还有一场双打比赛,俩队友因为抢一个球,脑袋“duang”一下磕一块儿了,球没接着,俩人捂着脑袋蹲下了。对手都懵了,裁判也懵了,这是什么新战术?物理攻击加精神迷惑?
当然,玩笑归玩笑,从这些细节里我们能看到很多东西。比如心态的重要性。技术练到一定程度,大家水平都差不太多,最后拼的就是谁的“大心脏”更顶用。有的人,平时训练猛如虎,一到比赛,手就跟打了蜡一样,球拍都快握不住了;而有的人,就是为大场面而生的,越是到赛点、关键分,他越兴奋,眼神里的光都能把对手点着了。这种抗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是无数次比赛磨出来的,是用一筐筐的球喂出来的。所以说,平时多打比赛,多经历一些被逆转或者逆转别人的局,对心脏绝对是“史诗级加强”。
再来说说基本功。这次比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很多年轻队员,追求先进技术,拧拉、爆冲玩得飞起,但一些基础的衔接、落点控制反而显得粗糙。有时候一个机会球,明明可以一板过,非要发力过猛打出界,看得场边的教练血压“蹭蹭”往上涨。这就好比你学会了开高达,但连走路都走不稳,那不行啊。乒乓球这个东西,越是往上走,越是要回归本源。你的步伐、你的重心交换、你的手感,这些才是决定你上限的东西。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都得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散了。
还有就是战术的灵活性。我们看到有些队员,一套战术打到底,顺风球的时候摧枯拉朽,一旦被对手适应,节奏一变,自己就先乱了阵脚。这就好像你只会出“布”,对手只要一直出“剪刀”,你就没辙了。真正的比赛,是千变万化的。你需要像一个雷达,时刻扫描对手的状态和变化,然后迅速调整自己的策略。是该打长短结合,还是左右调动?是该加旋转,还是拼速度?这都需要在零点几秒内做出判断。所以,打球不光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需要“球商”。
这次出去,后勤保障也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住的酒店,那自助餐,第一天大家还矜持着,第二天就开始放飞自我了。有个队员,一口气干了八个鸡翅,我说你这是要起飞啊?他说:“教练,我这是在补充蛋白质,为了力量。”行,你说的都对。还有那个穿线师,简直是场边的“神秘大佬”,无论多刁钻的胶皮海绵组合,到他手里都服服帖帖。看着他刷胶水、粘胶皮、裁边,那行云流水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感觉他不是在粘球拍,而是在打造一件件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
通过这次省运会,我们每个人都收获良多。赢了球的,收获了信心;输了球的,收获了经验。当然,大家共同的收获是,都黑了好几个色号,也可能胖了几斤。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明确了未来的方向。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对手,其实也就比我们多练了一会儿,多想了一点,多坚持了一下。差距是存在的,但不是鸿沟。这次回去,大家该加练的加练,该动脑的动脑。把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都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说到这个球的旋转,真的是个玄学。一个简单的上旋球,到了高手手里,能拉出让你感觉球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弧线。你说这科学吗?这很“乒学”。话说回来,如果地球不自转了,那乒乓球打出去还会带侧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