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学语文教学竞赛,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哎呀,板书啊,教案啊,评分标准那堆繁琐材料简直让人头秃。但!当初撸起袖子,带着“我要变身语文教神”的决心上阵,经历了那些脑洞大开的课堂设计和层层考验,真是“打怪升级”般的体验,不来点儿干货回顾简直对不起自己!
然后是教学设计环节,也就是竞赛的核心战场,这时候套路全无,创新是硬道理。语文不是死记硬背的钢筋水泥,要有温度有烟火气。有人用动漫故事穿插情境教学,孩子们听得眼睛都发光;还有老师“化身”成小学生,演绎课文角色,现场气氛立刻炸裂。这种教学法的精髓在于:“你教得再好,孩子们都得‘买单’才行”。
说到现场授课,表演欲爆棚的老师们简直像参加真人秀。灯光、板书、互动,一环扣一环,堪比导演拍大片。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这术儿可不是谁都能玩得转。台下评委的眼神闪烁,猜测下一步你会不会突然蹦出个脑筋急转弯逗乐全场。
评审环节让人心跳加速,比高考还有戏剧性。一些评委轻声细语点评,听起来像“甜蜜的毒药”,每一句话都是宝藏;也有直来直去的“硬核批评”,瞬间拉回现实。其实这环节变成了我们“回血”的时刻,趁机修炼内功。所有错漏、短板一一暴露后,你会发自内心感叹:“原来我还有那么多升级潜力!”
不可忽略的是对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创新利用。各位老师纷纷开启“DIY模式”,把那些被遗忘的旧教材、废旧课件变成神兵利器。有人用绘本手工课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用互动软件打造语文小剧场,甚至还有用表情包解释复杂语法的脑洞设计!谁说语文课呆板?只要脑子够“活”,教学现场能上演无数魔法秀。
竞赛完毕后,教研组的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复盘”经验。那场面,简直是一场“脱口秀大会”,大家分享自己“坑”中踩出的花样和笑料。有个老师说:“我当时满心期待破纪录,结果被评委问了个小学生都能答出来的问题,场面一度崩溃HOLD不住。”
另外,竞赛激发了更深层次的团队合作精神,平时从不怎么交流的老师们这会儿组队研究教案、演练试讲,氛围活跃得像开了炸锅的厨房。没准儿以后,语文教学也能靠“团队合伙人”模式搞出大文章来。
当然,跟竞赛有关的那些“小心机”也不少。比如怎样各个击破评委“刁钻”问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限度展现教学亮点,巧用停顿和眼神交流拉近与听众距离。哪怕你“猪八戒”上身,只要神态自然、语言灵活,分分钟能让评委露出“666”的表情。
不得不提的是,竞赛也带来了对小学语文教学更多思考。大家纷纷感叹,只有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知道他们喜欢啥、想听啥,课堂才有灵魂。这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世界的大门,“教学”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有温度、有弹性的艺术创作。
其实,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想投入竞赛了?让自己变成“小学语文界的超人”?嘿,别急,先问问自己,我们是真的爱这份工作,还是为了竞赛头衔咬牙坚持?毕竟,脑筋急转弯告诉我们:课堂不是道场,教学不是战斗,而是一次次精彩的“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