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队CBA外援大揭秘——那些年陪你追的老外们!

2025-05-14 21:04:43 体育资讯 yemeh

说起2010年CBA的上海队,外援配置可是让球迷们津津乐道。那一年,上海男篮不仅在赛场上耍出了不少花样,外援们的表现更是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到底谁是那个带领上海队大杀四方的外籍魂斗罗?别急,跟着我一起来盘一盘那年的“外援阵容”,包你看完想扔手机的冲动都消散了!

先给大家剧透一下,2010年上海队的CBA外援主要是以美国球员为主,毕竟美职篮退役的球员在CBA混个脸熟是家常便饭。主要人物中最亮眼的毫无疑问是罗伊·特里(Roy Tarpley)大卫·霍华德(David Howard)。这两位哥们儿的名字在当年*是球迷朋友圈里面的高频梗。

咱们先说说罗伊·特里。想必不少人对他“NBA第一*大前锋”的称号还记忆犹新,这哥们在芝加哥公牛和达拉斯小牛时期那叫一个帅气。不过到了2010年,他在上海队的表现,更像是给CBA上了一堂“老将风采”课。只不过,这位老将可没有老气横秋的样子,而是频频上演暴扣和抢板如探囊取物的猛操作,球迷们都戏称他是“篮筐的终结者”。

而大卫·霍华德则是另一种存在,这位后卫的出场率虽不及罗伊·特里那么亮眼,但*够“稳伙儿”的。灵活的突破与*的三分让上海队的外线火力有了坚实的保障。别看他的名字听起来像个“普通人”,上场却总能用几记三分球把对方防线撕成狗啃过的样子。

说起来,2010年上海队的外援配置不仅仅是这俩“老炮儿”,还包括了几位短期试训或替补的小外援。他们虽然名字不够响亮,但在关键局面中充当“定海神针”二杆子角色,保证球队整体竞技实力不打折。毕竟CBA那会儿外援政策灵活度有限,换人也挺麻烦,谁敢轻易放弃既有阵容啊?

你要问为什么这些外援那么重要?简单来说,CBA的宗旨就是“用外援刷新你对篮球的认知”。2010年的上海队外援都是具备NBA经验的选手,凭借个人能力和丰富的比赛阅历,在场上让场面生动活泼得跟看NBA季后赛似的。毕竟国字号球员和本土球员联手打破常规战术,还要靠这些“街头霸王”来点火加速。

顺带说一句,这些外援除了篮下强硬的身体对抗,还特别会撩球迷感情。比如那个总是喜欢穿着潮爆球鞋进场的罗伊·特里,有次还带了一把自己的专用篮球,直接在赛场上“炫技”——霸气十足,活脱脱就是个篮球界的嘻哈歌手。一边飙分一边耍帅,完全就是CBA版本的《篮球火》现场版。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外援都是“万人迷”。比如当年有几个小外援虽然技术不错,但中文不太溜,交流起来成了“鸡同鸭讲”的经典桥段。教练喊一遍,外援楞半天,结果球传来传去比接力跑还尴尬。现场观众看的那个捧腹,差点没笑岔气。

不过这正是那个时代的CBA的魅力所在——混搭风格、文化撞击、性格碰撞构成了一部大杂烩版的篮球连续剧。2010年上海队的外援,就像一份篮球界的“混合果汁”,喝着有点奇怪,但回味却意外地甘甜。

对了,提到外援阵容,不能忘了教练团队的背景影响。那个时候上海男篮教练组比较偏爱身体强壮、擅长攻防转换的外援,毕竟这种组合更能贴合CBA快速对抗的节奏,也方便教练员在战术布置上环环相扣。否则按理说要是来几个纯控球型的软蛋,大概也没法让全队活力迸发,效益立马打折。

你想啊,2010年的主力外援们不仅承担得分任务,还是桥梁和润滑剂,沟通中外球员精神,调动场上气氛。罗伊·特里那种暴走风,完全就是CBA版的街头霸王;大卫·霍华德的稳健三分,得分效率高得让对手崩溃。俩人在菜鸟队友面前,就是“老大哥”典范,叫一声“哥们”都带着威严。

好啦,别说我卖关子,来点小趣闻撑场面。2010年的某场比赛,上海队的外援之一因为误喝了替换饮料,悲剧性地火速受困上场状态——那杯饮料其实是教练幽默加的“迷魂汤”,结果这位哥们儿场上跑来跑去像被电击了一样,笑到观众都拍手叫好。一场比赛下来,成了网络段子手口中的经典,想搜搜“2010上海外援误饮饮料赛事”,保证乐翻你:

这年头,外援可不是简单的“加分项”,更多像是队伍的灵魂加速器,带着我们这些看客体会不一样的篮球烟火味。上海队的帅哥们用实打实的表现告诉我们,外援不仅要“会玩”,还得“会抢”,CBA不只有中国味,还有点洋味儿混搭的独特风。

对了,你能猜猜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哥们儿,2010年上海队的外援里,还有没有隐藏的“沙漠之狐”或者“速度*”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说出来你可能要信!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