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清连高速公路
51、被列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中国文学家是: (C)
A茅盾 B郭沫若 C鲁迅 D丁玲
52、诺贝尔文学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评选的: (B)
A 1900 B 1901 C 1950 D 1951
53、我国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C)
A 50 B 51 C 55 56
54、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A)
A壮族 B蒙古族 C 回族 D藏族
55、世界哪个国家的斗牛活动首屈一指?(B)
A印度 B西班牙 C意大利 D美国
56、亚洲国家中哪个国家最讲究茶道?(D)
A中国 B韩国 C朝鲜 D日本
57、世界文学奖中奖金最多的奖项是: (C)
A列宁文学奖 B海明威奖 C诺贝尔文学奖 D歌德奖
58、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哪个国家? (D)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
59、有\"世界童话之王\"之称的安徒生是何国人? (D)
A荷兰 B瑞典 C挪威 D丹麦
60、下列鲁迅作品中哪部不是杂文集: (C)
A《热风》 B《坟》 C《呐喊》 D《二心集》
61、名著《基度山伯爵》的作者是: (A)
A大仲马 B小仲马 C福楼拜 D雨果
62、下列作品哪部是小仲马所著? (D)
A《高老头》 B 《红与黑》 C《伪君子》 D《茶花女》
63、下列哪位人物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A)
A但丁 B达·芬奇 C米开朗琪罗 D拉斐尔
64、《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人物是: (B)
A阿巴公 B夏洛克 C葛朗台 D泼留希金
65、下列名著不属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之一的是: (D)
A《战争与和平》 B《安娜卡列尼娜》 C《复活》 D《悲惨世界》
66、戏剧《春香传》故事的源产地是: (C)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越南
67、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A)
A《诗经》 B《全唐诗》 C《花间集》 D《诗品》
68、小说《金瓶梅》属于哪一类小说? (B)
A谴责小说 B 言情小说 C市井小说 D侠义小说
69、\"香山居士\"是我国古代哪位文学家的别称?(C)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70、下列古典名著哪部不是悲剧: (D)
A《窦娥冤》 B《赵氏孤儿》 C《汉宫秋》 D《救风尘》
71、悲剧《窦娥冤》是谁所著? (C)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白朴
72、下列哪个不属于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 (B)
A牛郎织女 B嫦娥奔月 C孟姜女寻夫 D梁山伯与祝英台 E.白蛇与许仙
73、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是: (B)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曹雪芹
74、散文《寄小读者》的作者是: (B)
A丁玲 B冰心 C肖红 茹志娟
75、下列哪部长篇小说的社会背景是\"一二·九\"运动? (D)
A《上甘岭》 B《红日》 C《红岩》 D《青春之歌》
76、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是: (B)
A肖军 B曲波 C吴强 D冯至
77、下列剧本哪部不是曹禺所著: (D)
A《日出》 B《雷雨》 C《北京人》 D《孔雀胆》
78、下列国家中哪一个人们的姓名排名次序是先名后姓: (D)
A中国 B日本 C柬埔寨 D英国
79、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 (C)
A成童 B束发 C总角 D及笄
80、古人对\"六十岁\"年龄的人的称呼是: (D)
A而立 B不惑 C知天命 D花甲
81、下列不属于西方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是: (C)
A法新社 B美联社 C塔斯社 D合众国际社 E.路透社
82、下列哪个不属于文学写作\"小说三要素\"之一: (A)
A时间 B人物 C环境 D情节
83、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是哪所高校? (A)
A纽约州立大学 B哈佛大学 C剑桥大学 D北京大学
84、著名高校剑桥大学是在哪个国家? (B)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中国
85、下列成语中哪个有错别字: (C)
A万马齐喑 B不骄不躁 C按步就班 D变本加厉
86、著名通讯社路透社是哪一个国家的通讯社? (C)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87、著名书籍《物种起源》一书是谁所著? (C)
A哥白尼 B牛顿 C达尔文 D马克思
88.下列古书中哪部不属于\"四书\"之一: (B)
A《大学》 B《春秋》 C《中庸》 D《论语》 E.《孟子》
8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C)
A《汉书》 B《后汉书》 C《史记》 D《春秋》
90、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 (B)
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 C《千金方》 D《伤寒杂病论》
1 2 3 4 5
91、甲骨文是属于哪一类文字? (C)
A表意文字 B表音文字 C象形文字
9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B)
A英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世界语
93、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潮汕方言是属于哪种方言?(C)
A客家方言 B闽北方言 C闽南方言 D粤方言
94、下列哪个成语中没有错别字? (D)
A挺而走险 B脍灸人口 C病入膏盲 D草菅人命
95、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要用什么标点符号? (A)
A逗号 B顿号 C分号 D重点号
96、成语\"凿壁偷光\"是出自哪位古代人物的苦学故事? (D)
A孔子 B孙敬 C车胤 D匡衡
97、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是: (C)
A状元 B探花 C榜眼 D执牛耳
98、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哪一年爆发的?(C)
A 、1937 B 1938 C 1939 D 1940
99、著名史书《史记》是属于哪一类历史?(B)
A、野史 B正史 C杂史 D稗史
100、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哪一类体例的历史?(C)
A纪传体 B纪事本末体 C编年体
经常来往于湖南和广东之间的网友说,许广高速限速厉害,然而许广高速又是去广东最近的高速,所以湖南人大部分还是选择走许广高速。
许广高速到了广东境内又叫清连高速,是清远到连州的高速公路的称呼。
这一段高速,被很多司机朋友诟病,因为限速特别厉害,80 、90 、100码都有。
清连高速为什么限速特别厉害,主要是因为开建的时间较早,这条高速大部分多山,才造成了限速厉害的局面。
清连高速早在2011年就建成通车,距今已有10年,这条216公里长的高速曾对湖南人民下广东有过重要的作用。
不过到了现在,一条高速限速80码,确实已经过时,如果不是许广高速距广东较近,或者是为了分流车流,也许大部分人都已经不走了。
不过2021年的春节,广连高速建成通车,这条全长235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100—120公里的高速,将受到广大湖南司机朋友们的厚爱。
试想一下,6车道的高速,120码的时速和清连高速的80码速度、4车道宽度相比,开起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所以只要广连高速一通车,相信走清连高速的人会很少。
不过由于春节期间车流量大,而许广高速的距离较近,相信还是有一部分人会选择走许广高速。
如果不是节假日,相信清连高速会渐渐淡出司机们的视野。
只是清连高速,特别是阳山段带给我们的堵车现象,会一直陪伴在我们的回忆里……
中小学生百科集训必备题目
(附参考答案在文末)
1、“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语出自( )
A、班昭《为兄上书》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杨恽《报孙会宗书》 D、邹阳《狱中上梁上书》
2、萧红小说( )被鲁迅称作“力透纸背的,北方人民于生的坚强,于死的挣扎”的作品。
A、《八月的乡村》 B、《呼兰河传》 C、《生死场》 D、《马伯乐》
3、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最富盛名,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 )
A、《小石潭记》 B、《永州八记》 C、《柳州八记》 D、《石钟山记》
4、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的是( )
A、《诗经》 B、《春秋》 C、《论语》 D、《国语》
5、主张“人性本善”的是孟子,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谁?( )
A、老子 B、孔子 C、孙子 D、荀子
6、《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7、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剧作家是( )
A、老舍 B、巴金 C、叶圣陶 D、冰心
8、《广陵散》据说是“竹林七贤”中的( )所作,后作为“绝响”的代名词。
A、山涛 B、嵇康 C、阮咸 D、向秀
9、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
A、苗族 B、回族 C、壮族 D、满族
10、“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这是古乐府琴曲《胡笳十八拍》中的一段,请问这部作品相传是由哪位女性编创而成的?( )
A、王昭君 B、蔡文姬 C、杨玉环 D、貂蝉
11、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争的是( )。
A、夷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下列名著不属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之一的是( )
A、《战争与和平》 B、《安娜·卡列尼娜》 C、《复活》 D、《悲惨世界》
13、元曲四大家指的是( )
A、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B、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C、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D、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14、《红楼梦》中,大观园曾结海棠诗社。其中自号“蘅芜君”的是( )
A、王熙凤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史湘云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句?( )
A、陆游 B、范仲淹 C、杜甫 D、屈原
16、戏剧《长生殿》写的是( )
A、汉明帝与赵飞燕 B、后羿与嫦娥 C、唐高宗与武则天 D、唐明皇与杨玉环
17、《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 )
A、张九龄 B、宋之问 C、张若虚 D、杜审言
18、四书是指( )
A、《大学》 《论语》 《中庸》 《尚书》 B、《大学》 《论语》 《春秋》 《孟子》
C、《大学》 《论语》 《中庸》 《孟子》 D、《大学》 《论语》 《春秋》 《尚书》
19、我国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中间一列是( )
A、天山——阴山 B、昆仑山——秦岭 C、南岭 D、台湾山脉
20、下列历史上哪次事变是李世民发动的(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靖康之变 D、土木之变
参考答案
BCBCD AABCB CDACB DCCBA
头条的读者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由于篇幅较长,建议收藏阅读[比心][比心]
导语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已经有很多解读,本集节目将换一个角度,着重谈一谈这部作品在托尔斯泰本人小说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它在俄国文化史中的意义。可以说,一部小说能对一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国际形象和世界地位产生多么重大的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提供了一个出色的例证。
《安娜.卡列尼娜》缘起
1873 年,因为史诗巨著《战争与和平》而享誉文坛的托尔斯泰再接再厉,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起初,据托尔斯泰自己说,他想描写“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全部悲剧”,也就是说,他的着重点是放在“不忠实的妻子”上的,具有传统家庭观念的托尔斯泰,在开始创作的时候对主人公安娜是抱有敌意的,但是,当他将安娜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对虚伪社会的谴责就远远超出了对安娜的谴责,艺术的逻辑使托尔斯泰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安娜越来越多的同情。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由两条线索抱合而成:
一条线索就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故事,另一条线索就是列文和吉蒂的爱情故事,这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相互穿插,一直构成呼应和对照,组成所谓的“拱形结构”。
我们先来看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故事。聪明美丽的贵族小姐安娜经姑妈撮合,嫁给比她大 20 岁的高官卡列宁为妻。婚后的生活平平淡淡,但也规范圆满,夫妻之间缺乏爱情,但儿子谢廖沙的出生却给安娜带来了幸福和慰藉。八年过后,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因为与家庭女教师的私情暴露,家里起了风波,“一切都乱了套”,安娜从彼得堡赶来莫斯科,调解兄嫂的家庭矛盾。
奥布隆斯基公爵和妻子多丽的矛盾看来不难调解,不久就和好了,但是,安娜自己却在莫斯科迎来了她自己的一场感情风暴。在莫斯科火车站,前来迎接母亲的贵族青年渥伦斯基,碰见了刚刚下车的安娜,被她出众的相貌和优雅的气质所征服。在随后举行的一场晚会上,安娜风度迷人。安娜返回彼得堡,渥伦斯基紧随其后也来到这里,开始热烈地、公然地追求安娜,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
面对这样一位充满活力、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安娜起先一度试图压抑自己的感情,但不久就有所心动。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早已让安娜感到失望,丈夫卡列宁比她大很多,她从未感觉到自己对丈夫的爱,也同样没有感觉到丈夫对自己的爱。安娜虽然深爱着八岁的儿子谢廖沙,可这毕竟难以消解她的爱情饥渴。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在上流社会激起了流言蜚语,这让位居高位的卡列宁深感不满,他试图阻止这场不体面的罗曼史。但当他从家庭、道德、社会甚至“神的意志”等角度对安娜进行规劝时,反而使安娜看到了丈夫的家庭观和爱情观的虚伪,安娜终于成为渥伦斯基的情人。
在一场上流人士全都出席的赛马会上,渥伦斯基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带她提前退场。安娜向丈夫坦白了自己的感情,卡列宁把安娜丢在别墅里,一个人返回彼得堡,要安娜等待他的决定。卡列宁想过与渥伦斯基进行决斗,也想过与安娜离婚,但前者会危及他的生命,后者会伤害他的名誉和仕途,于是他对安娜通报了他的最后决定,即维系表面的夫妻关系,否则就不让安娜再见到儿子。
这段恋情也让渥伦斯基深感苦恼,他并不情愿为爱情而失去功名,如果与安娜结合,他就得退伍返乡,再说,渥伦斯基在内心深处也是一个自私的人。
后来,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分娩时由于产褥热差点死去,有人拍电报给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求丈夫原谅她,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安娜在昏迷中拒绝了渥伦斯基,再加之卡列宁令人意外的宽恕,这让渥伦斯基感到羞耻和自卑,他举起手枪自杀,但最终活了下来。但是,卡列宁的宽容以及他对安娜女儿的关照,反而让安娜更加难以忍受,她和渥伦斯基这对有情人重新走到一起,带着女儿一起出了国。
渥伦斯基和安娜在意大利旅行,安娜感到十分幸福,尽管偶尔也会思念儿子,感觉对不起丈夫。渥伦斯基的确很爱安娜,但也因为放弃了事业而心有不甘,他试图学习绘画,但很快又放弃了。三个月后两个人返回彼得堡,安娜立即感觉到了整个社交界的强烈敌意,熟人们均躲着她。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她偷偷跑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安娜意识到,无法与儿子在一起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她因此指责渥伦斯基。渥伦斯基为了安慰她,便带她去了乡下。
安娜带女儿读书,筹建乡村医院,但她最看重的还是渥伦斯基对她的态度,她对渥伦斯基感兴趣的一切东西都抱有醋意。秋天,他俩前往莫斯科,等待卡列宁作出离婚决定,可是卡列宁却在一位懂巫术的公爵夫人的影响下,决定不与安娜离婚,这使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他俩相互指责,激烈争吵。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常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一次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家,安娜跟着他追到火车站,突然想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看到的车祸场面,她明白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于是便扑向一列疾驶而来的火车。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领走安娜的女儿;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
我们再来看看列文和吉蒂的爱情故事。列文是安娜哥哥奥勃朗斯基的朋友,他看上了奥勃朗斯基的妻妹吉蒂,可是吉蒂爱着渥伦斯基,后来成了渥伦斯基的未婚妻。列文在自己的庄园里实施改革,但没有得到农民们的理解和响应,不过农民们都很尊重他、喜爱他,他也能在劳动和大自然中获得满足和幸福。渥伦斯基爱上安娜之后,吉蒂陷入痛苦,就在这之后,列文再次向吉蒂求婚,终于获得同意。
列文和吉蒂结婚后,回到列文的乡下庄园居住。列文和吉蒂的家庭生活一开始也是艰难的,日子在希望与失望、争吵与和解中流淌。列文觉得,家庭生活就像是水中的一只小船,看它在河上漂流觉得很轻松,可操控起来却不容易。得到哥哥病危的消息,列文赶往省城,吉蒂不顾列文的反对坚持陪同他前往。在目睹死亡的时刻,吉蒂的善良和忠诚终于让列文意识到家庭之爱的力量。就在哥哥去世的那一天,他得知吉蒂怀孕的消息。
列文依然在进行着深刻紧张的精神生活,在哥哥死亡和儿子降生之后,他始终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和生活的意义问题,他甚至不敢把枪带在身边,害怕他的思考结果会让他选择自杀。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即爱、善和信仰就是生活的意义。小说以列文的这样一段自白作为结束:“我照样还会跟车夫伊万发脾气,照样还会和人争论,照样还会不合时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心灵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们,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间仍然会有隔阂;为了我自己的恐惧我还会责备她,并且还会因此感到后悔;我的理智仍然不可能理解我为什么祈祷,但是我照样还会祈祷;但是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什么事情临到我的身上,随时随刻,不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没有意义,而且具有一种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而我是有权力把这种意义贯注到我的生活中去的!”
俄国文学崛起的里程碑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人们已经说得太多太多了,其中被探讨最多的似乎是这样几个话题:比如,安娜的悲剧及其社会和心理原因;比如,列文形象中的作者自传色彩;比如,托尔斯泰在创作过程中对安娜的态度转变,以及这部小说中所蕴涵的托尔斯泰的家庭观和妇女观;等等。今天,我在这里想换一个角度谈《安娜·卡列尼娜》,着重谈一谈这部作品在托尔斯泰本人小说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它在俄国文化史中的意义。
首先,《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三部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如果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三部小说当作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来看待,便可以更具体、更贴切地感觉出《安娜·卡列尼娜》的独特之处。
从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方面看,《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和祖国的命运,《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的情节基础是女主人公的命运,是一部家庭小说、爱情小说、悲剧小说,而《复活》更像是一部思想小说、一部道德忏悔录,也就是说,从《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场景,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思想”,再到《复活》的道德说教,从史诗到小说再到“忏悔录”,大致便是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创作在题材和体裁上的演进过程。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战争与和平》知名度最高,《复活》则时常被称为其创作的巅峰之作,其实,如果说《战争与和平》以深厚的历史感见长,《复活》以深刻的思想性著称,那么,《安娜,卡列尼娜》让我们倾倒的,则首先是跟作者和主人公同时具有的复杂感受和紧张情绪相伴的“生活流”;如果说《战争与和平》过于宏大的篇幅以及结尾处的哲理议论或许让人难以阅读,《复活》过于直露的教谕性质或许让人心生某种抵触,那么,《安娜·卡列尼娜》则因其有趣的故事和完美的叙述,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欲罢不能。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在他思想探索最为紧张、创作精力最为旺盛、艺术技巧最为纯熟时创作出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探索最鲜活、最典型的体现,就这一意义而言,它或许可以称之为是这位最伟大小说家的最佳小说。
其次,《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也是俄国近现代文学和文化崛起过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1846 年,果戈理曾经发出一个预言:“再过十来年,您就会看到,欧洲人来我们这里不是为了购买大麻和油脂,而是为了购买欧洲市场上已不再出售的智慧。”应该注意到,在果戈理道出此言的 19 世纪中期,彼得大帝试图西化俄国的改革早已完成,叶卡捷琳娜的扩张政策使俄国版图急剧扩大,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更是开进了巴黎,可俄国在文学和文化上似乎仍未完全融入欧洲,俄罗斯民族似乎仍旧未被接纳为欧洲文明大家庭的平等一员。
直到 30 余年后的 19 世纪 70 年代,果戈理的预言方才应验,因为恰在此时,在普希金的诗歌、别林斯基的批评和屠格涅夫的小说之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小说,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又相继面世,这些伟大而又完美的艺术作品使欧洲知识分子普遍意识到,俄国人是富有文学智慧的,是有文化创造力的。换句话说,正是俄国文学的辉煌成就,使西方针对俄国的轻蔑、责难和声讨,迅速转变为好奇、同情和赞赏。
在果戈理的预言之后第一个敏锐感觉到这一变化的人,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促使他作出这一判断的文学事实,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发表。
1877 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另一位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在彼得堡街头相遇,两人迫不及待地就刚刚开始发表的《安娜·卡列尼娜》交换看法。“很少兴奋”的冈察洛夫此次有些反常,他情绪激昂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道:“这是一部前所未闻的作品,是空前的第一部!我们的作家中有谁能与他媲美呢?而在西欧,有谁能写出哪怕一部与此近似的东西来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有同感,他在此后所写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事实》一文中转述了冈察洛夫的意见,并进而写道:“当然,有人会嚷嚷着讥笑,说这只不过是文学,一本小说而已,如此夸大其词,拿着一本小说去欧洲露面,未免可笑。我知道,有人会嚷嚷,有人会讥笑,但是请安静,我没有夸大其词,我目光清醒:我自己也知道,这眼下只不过是一本小说,只不过是所需之整体中的一滴水,但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这一滴水已经有了,如果一位俄国天才能够创造出这一事实,那么很自然,他绝对不会无所作为,时辰一到,他便能创造,能给出自己的东西,能开始道出并道尽自己的话语。”
陀思妥耶夫斯基接着说,《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一部能在欧洲世界面前构成“我们之特性”的作品,也就是一种新话语,“这一话语在欧洲无法听到,然而欧洲又迫切需要倾听,尽管它十分高傲”。一部小说能对一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国际形象和世界地位产生多么重大的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提供了一个出色的例证。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清连高速公路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