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广西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梁兵)

2023-02-08 5:40:38 体育资讯 yemeh

南宁市市长是谁

黄方方

黄方方,男,壮族,1958年10月生,广西天等人,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2月参加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系矿床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工程师。

1978.01——1982.02 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地质力学专业学习。 1982.02——1985.08 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教师。 1985.08——1989.08 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9.08——1992.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系矿床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2.07——1993.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研究所干部。 1993.05——1994.04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994.04——1994.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兼外事外经处处长。 1994.08——1996.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兼自治区地质研究所所长。 1996.07——1996.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局长助理。 1996.08——1997.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局长助理、自治区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1995.07—1997.02 在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学习;1997.09—1997.11 在地矿部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7.11——1998.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副局长、自治区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1998.05——1998.12 广西壮族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8.12——2002.02 广西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2.02——2003.04 广西贵港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04——2003.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3.05——2008.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其间:2005.06—2005.09 在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培训班学习)。 2008.05——2008.06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 2008.06——2008.08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1]、党组书记,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 2008.08——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编辑本段人大代表

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党委委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广西南宁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广西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梁兵) 第1张

2010年南宁市市长是谁

黄方方 黄方方,男,壮族,1958年10月生,广西天等人,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2月参加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系矿床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工程师。 1978.01——1982.02 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地质力学专业学习。 1982.02——1985.08 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教师。 1985.08——1989.08 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9.08——1992.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系矿床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2.07——1993.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研究所干部。 1993.05——1994.04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994.04——1994.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兼外事外经处处长。 1994.08——1996.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兼自治区地质研究所所长。 1996.07——1996.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局长助理。 1996.08——1997.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局长助理、自治区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1995.07—1997.02 在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学习;1997.09—1997.11 在地矿部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7.11——1998.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副局长、自治区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1998.05——1998.12 广西壮族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8.12——2002.02 广西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2.02——2003.04 广西贵港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04——2003.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3.05——2008.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其间:2005.06—2005.09 在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培训班学习)。 2008.05——2008.06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 2008.06——2008.08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1]、党组书记,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 2008.08—— 广西南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编辑本段人大代表 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党委委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广西南宁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5·9”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广坑槽滑坡灾害

1 基本情况

桂林市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委广坑槽滑坡位于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广坑槽采石场后背上坡,滑坡体顺坡长 100m,宽 76m,滑体厚 3 ~ 35m,平均厚 26m 左右,滑坡体总规模约20 万 m3。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寒武系砂岩、泥岩、粉质砂岩及部分中风化蒋家山组花岗岩 (加里东期)组成。2011 年5 月9 日13 时 ~13 时30分,该滑坡发生滑动,滑坡中心点坐标: 东经110°40'59″,北纬25°49'14″ (图1)。

该滑坡造成 22 人死亡、1 人受伤,摧毁大型挖掘机、运载车、生活用车等生产设备多套 (台),掩埋活动房屋 6 栋 (建筑面积约 1000m2); 直接经济损失估算达350 万元以上。灾情发生后,迅速撤离滑坡危险区所有人员和设备,没有进一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图 1 滑坡全貌 (拍照方向 220°)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与成因趋势分析

2. 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滑坡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越城岭山系,东有都庞岭山系,南有海洋山,中部地势较低。年平均气温 16 ~18. 5℃,多年平均降雨量 1156 ~2601mm。降雨主要集中在4 ~7 月,占年降雨量的57% ~75%。根据咸水镇气象站 (距咸水镇水库 4km 处)资料,5 月 8 日至 5 月 9 日中午 12∶ 00,滑坡区降雨量 150. 9mm,为暴雨天气 (图 2)。

图 2 滑坡平面图

滑坡点所在的山体为中低山地貌,山体高程 400 ~700m,相对高差 100 ~350m。滑坡山体山顶高程 701. 9m,坡脚下方沟谷高程 370m,相对高差 331. 9m,坡度60° ~ 75°,山体陡峭。

滑坡区为桂北越城岭花岗岩体边缘部分,为蒋家山单元 (SJ)中粒斑状 (含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在滑坡区一带,有小面积的寒武系泥岩地层分布,属于火成岩侵入体的俘虏体,滑坡区的花岗岩体及作为 “俘虏体”的寒武系地层风化强烈、裂隙发育,裂隙发育深度较大。山体表面坡残积层厚度 5 ~10m,在坡残积层以下为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强烈发育的花岗岩体及寒武系泥岩。

2. 2 滑坡体特征

滑坡主滑方向为 80°,滑坡体顺坡长 100m,宽 76m,滑体厚 3 ~ 35m,平均厚26m 左右,滑坡体总规模约 20 万 m3。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寒武系砂岩、泥岩、粉质砂岩及部分中风化的蒋家山组花岗岩 (加里东期)组成,滑床主要以中风化的蒋家山组花岗岩体 (加里东期)组成,上部有少部分地段为中风化的寒武系砂岩、泥岩、粉质砂岩,滑体崩滑后缘形成宽 76m、高 73m 陡壁,陡壁上可见风化强烈、顺坡裂隙发育、破碎的花岗岩体及寒武系碎屑岩与花岗岩接触面。

滑坡发生后,滑体从相对高差175m 高处先沿80°方向向下高位滑落,顺坡跳跃、滚动、滑行 200m 后受到前方山体阻挡,部分滑体 (体积约 1 万 m3)撞碎阻挡山脊,冲下山脊后背冲沟,其余滑体折向 350°向前推进 100m,再次受到山体阻挡折向58°推进 100m,再折向 328°向前推进 150m,最后堆积于采石场民工工棚上,将正在工棚内吃饭和休息的民工压埋。

滑坡在高速滑向前方沟谷地段过程中刮铲沟底和山坡上的岩土体,滑坡方量有较大的增加。目前,沟谷地段共堆积堆积物15 万 m3,滑坡堆积物中土石比例约 1∶1,*的石块直径达 6 ~7m,石块体积 0. 5 ~100m3不等,滑坡前沿的山坡上尚存松散岩土体15 万 m3。

沟谷地段下游为采石场工棚及堆料场地,滑落的滑体迅速压埋工棚及堆料场地,造成工棚完全毁坏压埋,造成死亡 22 人,受伤 1 人,摧毁大型挖掘机、运载车、生活用车等生产设备多套 (台); 掩埋活动房屋 6 栋 (建筑面积约 1000m2); 直接经济损失估算达 350 万元以上。

2. 3 成因分析与趋势判断

根据现场调查和综合分析,滑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所处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当地降雨、采石场开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滑坡处于中低山地貌区,滑坡所在山体山顶高程 701. 9m,坡脚下方沟谷高程370m,相对高差 331. 9m,山体陡峭,坡度 60° ~ 75°,为山体崩滑提供了有利的临空面。

滑坡产生于花岗岩山区的强风化层中,覆盖的第四系残坡积层较厚,滑坡原所处地带花岗岩体强风化层厚度*达 30m,一般为 10m; 第四系残坡积层厚 1 ~5m,土体结构松散,透水性好。滑坡位于碎屑岩与花岗岩的接触面部位,滑体北西约1 ~ 2km处有一条北东走向的断裂通过,滑坡区内岩体、岩石节理及构造裂隙发育。

据灾区最近的上洞雨量站资料 (距离滑坡点 7. 1km),5 月 7 ~9 日,1 小时*降雨量为 61. 0mm,3 小时*降雨量为 120. 5mm,6 小时*降雨量为 165. 5mm。滑坡区连续暴雨至大暴雨天气,大量的雨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渗入松散的坡残积层孔隙及强风化的碎屑岩、花岗岩体 (岩石)节理裂隙中,使松散、破碎的岩土体湿润饱水,其自重量增大,岩土体受水浸润后摩擦力降低。

根据滑坡区现场调查,在滑坡崩滑处标高 520 ~550m 处,现有 4 处随降雨 (中雨,降雨量 30mm 以上,滑坡期间实测)流出的季节泉。据访问,在滑坡发生前,该处无泉水流出。据此可知,在滑坡发生前,由于大量的雨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渗入松散的坡残积层孔隙及强风化的碎屑岩、花岗岩体 (岩石)节理裂隙中,使松散、破碎的岩土体孔隙、节理裂隙饱水,其岩土体内静水压力增大。

滑坡区两侧分别为已开采多年的全州县广坑槽采石场 (遭受滑坡的采石场)和全州县铭泰采石场,两个采石场开采面边缘分别距离滑坡边缘 (滑坡周界)70m 和200m。据了解,采石场开采时爆破为小药量爆破,其爆破震动较小,但其爆破可能对滑坡区的岩石裂隙发育有一定的轻微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该滑坡体已产生滑动脱离滑面,顺斜坡体向沟槽移动近 500m,堆积在沟槽内,体积约 15 万 m3,但是在滑床面尚存残留松动岩土体 15 万 m3。此外,滑坡后缘壁以上有约长 20m,宽 5 ~8cm 张拉裂隙存在,且坡体土层较厚,下部临空,因此滑坡坡体稳定性差,该坡体一旦遇到持续性强降雨可能会再次发生崩滑。

3 应急响应与处置措施

3. 1 应急响应

滑坡发生后,全州县立即启动了突发性地质灾害Ⅰ级应急响应,各应急分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技术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开展滑坡灾害点的稳定性应急监测和其他处置技术工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为救灾和防止二次地质灾害侵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2011 年 5 月 10 日,国土资源部派出专家组到现场应急处置技术指导工作并进行灾情会商,于当晚 23 点提交 《全州县咸水乡广坑槽采石场滑坡初步调查简报》逐级上报。5 月 14 日,桂林市全州县咸水乡山体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调查组一行 23 人对该滑坡进行再次调查。

3. 2 应急处置

(1)在抢险施工期间,加强残余滑体及后缘壁以上已开裂土体及裂缝的监测,防止二次灾害对抢险人员的危害。

(2)对堆积在沟内的滑体两侧进行排水疏通,防止积水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3)加强对该滑坡体周边同类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地段排查,杜绝再次发生此类灾害。

(4)抢险工作结束后,对堆积于沟谷地段的堆积物按坡降 1∶1. 25 放坡平整。

(5)冲沟内的滑坡堆积物两侧修建排水沟,采用明沟形式,引排降雨洪水,以防形成堰塞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保护下游村庄安全。

(6)位于山坡上的铭泰采石场弃土场的松散堆积物及滑坡堆积物使用雨布覆盖,防止雨水入渗和冲刷,并做好排水疏导。

(7)铭泰采石场弃土场形成的不稳定斜坡设置监测桩,对不稳定斜坡的变形变化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8)划定该重大隐患的危险区范围及界线,并在其界线上设置铁丝隔离网进行隔离,设置警示牌,禁止人员进入,以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图 3)。

图 3 抢救现场

4 经验与启示

这次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灾情等级为大型),表明地质灾害防范知识普及对象除了原住居民外,还应特别注重包括各工矿企业的施工人员和从业者等流动性较大的人员,各工矿企业的建设、生产和一些生活活动安排必须按照相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进行,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与治理。

(本节基础资料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魏云杰)

广西师范大学的知名校友

广西师范大学的知名校友有:

1、林砺儒,中国*教育家。 

2、陈望道,中国*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  

3、阳翰笙,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4、黄现璠,中国知名学者、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 

5、李作成,前陆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  。现任中国共产***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参谋长。

6、张虹,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7、肖建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8、卢献匾,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9、阮晋勇,原越南政府总理。 

10、阮善仁,原越南政府副总理。  

11、武宽,原越南政府副总理。  

12、阮孟琴,原越南政府副总理。  

13、黎可漂,原越南共产党总书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多雨,雨量充沛,受台风影响,汛期多出现暴雨、大暴雨或连续数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广西每年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大部分与降雨有关,特别是与暴雨、大暴雨或连续数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续强降雨有关。每年汛期都是广西地质灾害多发时期,在降雨特别是强降雨的影响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旦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抢险救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灾后处置等一系列应急工作。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发生发展趋势、分布特点、稳定性评价等,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有地质灾害专业队伍予以协助调查及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为地方政府提供防灾减灾依据。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将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主要技术工作支撑单位。该站成立于1981年,2000年机构改革后属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直属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8年以前总站经自治区编委批准设立的市级分站有6个,1个镇级站。2008年,自治区编委批准了梧州、百色、贵港、来宾、贺州、崇左等市设立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目前,除防城港和钦州两市外(北部湾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北海、防城港、钦州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全区各设区市全部设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为理顺管理关系,2011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又在防城港、钦州两市分别增设地质环境监测站。近3年来,自治区财政加大了总站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设备购置费用力度,购置了V8多功能电法仪、地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近年来,总站在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每年调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均超过200起。一旦发生突发地质灾害,在接到信息后能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为政府部门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提供技术上指导。2010年,自治区玉林、梧州、来宾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及2011年5月9日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广坑槽采石场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总站反应迅速、技术过硬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为确保在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处置;及时组织现场应急调查工作,编写应急调查报告并及时上报。当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各应急分队本着为民服务、为政府排忧解难的宗旨,立即行动,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跋山涉水,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成因与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积极配合和协助当地政府组织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及时将处于危险区的人员撤离,避免受灾群众再次受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充分体现了总站作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技术支持的职责,也体现了各应急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具体典型事例如下:

1.2010年“6·2”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及“6·15”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急工作

2010年6月2日,广西容县六王镇、岑溪市南渡镇及马路镇一带,6月15日苍梧县沙头镇一带在强降雨影响下,发生点多面广的群发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千起,山坡上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图1和图2)。这两次群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共造成59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其中有一个灾害点造成的人员死亡达到11人。这两次地质灾害事件,给受灾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当时,许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报道了这两事件,社会影响极大。

图1 广西岑溪市马路镇社冲组地质灾害现场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得到消息后,立即出动,在赶往灾点的路上,由于坡面泥石流把道路已全部堵塞,艰难地步行了近5小时才到地质灾害点现场,已近傍晚,总站应急人员顾不上休息与吃饭,立即投入调查工作,连夜奋战,爬上还存在相当危险的山坡进行察看、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图3和图4),查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布范围及地点,及时发现了一些新的隐患点,确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稳定了灾民的情绪,排除了灾民对安置点是否还会发生同样地质灾害事件的担心,当晚和当地的灾民共寝农舍。通过总站技术人员的调查确定,及时地为当地的灾民提供了安全的临时安置场所,指导寻找失踪者的救灾工作,为当地的抢险救灾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为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服务,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稳定灾民情绪,使抢险救灾及灾后处置能及时有序地开展,地方政府对总站应急队员的工作十分满意,予以充分肯定。

图2 广西苍梧县沙头镇杉木坪组地质灾害现场

图3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右一)、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惠民站长(左一)现场察看灾情、汇报

图4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应急人员赶往地质灾害现场

2.2011年全州“5·9”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急工作

2011年5月9日13时~13时30分,广西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委广坑漕山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造成22人失踪(在后来的救援中全部找到,均已死亡)。灾害发生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肖建刚厅长在北京电话指示张文军副厅长立即带领导专家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4点35分接到地质灾害发生信息后,迅速启动地质灾害调查应急预案,受厅指派,黄惠民站长率地质专家紧急出动,当天下午16时赶到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图5和图6)。总站应急人员一到地质灾害现场,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调查工作,爬上高陡的还存在滑坡崩塌隐患的山坡进行察看、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岩石裂隙特别发育,地形坡度陡峭,加上强降雨的作用而引发滑坡发生,而且是一处高位的滑坡,下滑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及存在的隐患,确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提出了监测监控措施及要点。指导寻找失踪者工作,为当地的抢险救灾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总站应急技术人员与当地抢险救灾指挥部历时9天,日夜奋战在救灾现场,为抢险救灾提供地质灾害专业技术服务,由于技术服务到位,整个救援过程没有发生二次灾害(图7和图8)。特别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的调查结果,为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责任划定与认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为抢险救灾及安置工作提供了依据,稳定了受灾居民的情绪,为政府排忧解难,使抢险救灾工作及灾后处置工作有序进行,最终使此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完满结束。地方政府对总站的技术支持及应急工作十分满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评价。

图5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桂林市副市长黄俊华和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文军等领导现场指挥抢险救援

图6 2011年全州“5·9”滑坡抢险救援现场

图7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灾害专家接受媒体现场采访

图8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应急人员在滑坡现场调查

二、发挥专业优势,大石山区找水打井立新功

1.应急抗旱找水打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广西降雨量严重偏少,高温少雨与大石山区岩溶地表干旱缺水的客观条件叠加,出现了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其中以桂西旱情最为严重。截至2010年3月11日,广西全区有12个市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784.45万亩,其中轻旱464.43万亩,重旱294.50万亩,干枯25.52万亩,旱地缺水406.94万亩。因旱导致176.46万人、87.0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河池市60.18万人、百色市86.29万人;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18.77万人,其中河池市12.97万人,百色市也达到5.8万人。饮水困难人口以每周20万的速度递增。3月17日下午,广西启动旱灾预警应急预案二级应急响应。

灾情牵动了广西国土资源系统职工的心,旱灾就是命令!3月18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紧急部署有关抗旱工作,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下属的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广西地质勘查总院、广西272地质队、广西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8支专业队伍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也派出队伍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

到2010年5月31日,历时70余天,累计完成严重干旱地区873个缺水村屯水文地质调查、完成290个缺水村屯物探找水,投入234台钻机,累计施工钻孔255个,钻探进尺21351.3米,成井167口,挖大口井24口,抽取溶洞水5处,总涌水量66212.7米3/日,可解决1324254人或2204893头牲畜饮用水问题(图9至图15)。

图9 村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心水

图10 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啦

图11 村民取水的场面

图12 锦旗表心意

图13 都安县隆福乡渔洞村渔洞屯打井出水后排队等候取水的渔洞小学师生

图14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看望钻井队干部职工

2.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

图15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在南丹县旱区为村民送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标本兼治抓好广西的抗旱救灾工作,加快大石山区水源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生产用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的决定》中“要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发动专业找水队伍,在大石山区开展大规模的水文地质勘探,积极寻找新水源”的要求,制定了《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找水打井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广西大石山区30个县(市、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掌握了地下水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条件,编制了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找水打井521口,堵截地下河成库1处,改善广西30个大石山区县(市、区)干旱地区25万以上群众的饮水条件。

截至2011年12月6日,项目完成了30个县(市、区)1:100000水文地质调查,面积89206.1平方千米;编制完成了大石山区30个县(市、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完成756个缺水村屯1:1万水文地质调查和707个缺水村屯的物探工作,施工钻孔817眼,钻探总进尺84381.28米,成井515口,出水量每昼夜151067吨,可供300余万人饮用,地面配套供水工程完成后可解决当地515个缺水村屯32.4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或缺水困难问题。

如何进一步加强审管分离切实把权

转职能,

审批从管理中“剥离”

过去,基于机构、职能设置等原因,行政审批和管理职责相对混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审批、轻管理”和“以审代管”现象的发生。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指出,实行“审管分离”改革,就是要理顺“审”和“管”的关系,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监管服务水平。2012年7月,该厅全面启动了以“审管分离”为核心的国土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2年10月1日,厅行政审批办正式运行,实现了人员、事项、职能的集中,形成了审批全程的“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原来既负责行业监管又履行审批职能的业务处室,工作重心转移到政策研究、业务监管和行业服务上来,实现了“审”“管”分离。

这项改革创新举措很快在市级铺展开来。百色、南宁等地率先行动,在已建成的政务中心国土窗口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审批机构,稳步推进审批改革。到2013年底,全区14个市局“审管分离”改革基本完成,实现了审批的“三集中”“三到位”和“三公开”。即:审批职能向审批办集中、审批办向政务中心集中、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审批职能授权到位、审批事项网上审批和集中办理到位;审批标准、流程、时限公开。

作为率先推行“审管分离”的市级单位,百色市国土资源局将所有审批事项、人员、服务向市政务服务中心国土窗口集中,平时由审批办直接受理的审批服务事项达27项,囊括了建设用地、矿产资源审批和土地登记发证等各项业务。原来掌握审批职权的业务科室,从繁杂的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心转向政策调研和行业监管,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管理”和“以审代管”的行政管理模式,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授实权,

全力推行“一站式”审批

行政审批机构、职能从业务处(科)室脱离后,如何更大发挥审批办的效应?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行政审批办主任罗讲平认为,做好“审管分离”改革,关键在于审批权的集中统一和依法充分授权。该厅实行审批窗口“首席代表制”,向审批办充分授权,除法律规定必须由厅领导签批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均由“首席代表”(审批办主任)现场审核办理,做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标准服务”。

在南宁市国土资源系统,以往各项审批业务免不了在不同科室之间流转、会审,办事流程的繁琐直接影响了办事效率。充分授权后,受理、审核、制件、发证各个环节都集中在审批办,办理环节少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在百色市,过去受理采矿权申请时,需规划、储量、地环、执法等科室出具意见后会审,再经“经办人-科长-分管局领导-局主要领导”等3-5级审批。推行“审管分离”后,现在审批层级已变为“经办人-矿产科科长-首席代表”3级,凡申请事项符合条件且材料齐全的,原来30个工作日承诺办结的全部变成了即日办结。

下放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是国土资源厅实施“审管分离”改革的又一举措。2013年,该厅先后3次对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减少、取消和下放审批项目12项,优化审批操作规范50多项。2014年,厅本级又启动了新一轮审批事项清理、流程优化和时限压缩行动,仅保留审批事项11项,审批时限压缩36%,实现了审批事项明显精简、办事环节明显减少、办事时间明显缩短。目前,该厅探矿权审批已由40个工作日办结缩短为20个,用地预审由20日缩短为10日,地质灾害备案由12日缩短为6日。

10月29日,第五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百色开幕。作为用地规模达56公顷的重大项目,百色园博园(一期)从动工到开园,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用地量这么大,要不是审批环节发挥了效率,想这么快落地是不可能的。”百色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说。据统计,实施“审管分离”两年多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行政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达***,群众满意度达***,各类审批事项提速率达50%左右。2012、2013年,该厅连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还荣膺“群众最满意窗口单位”。

强监管,

给权力添加“防腐剂”

审批权力下放了,如何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确保审批职权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多年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的重大举措,完善“一张图”系统建设,建成了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综合审批等十大分系统和电子政务、综合监管、公共服务三大平台,对土地、矿产的“批、供、用、补、查”形成全方位监管,实现了“以图管地、管矿、防灾”的目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实现全程网上审批和监管提供了科技支撑,减少了审批的自由裁量权,*限度增强了行政审批的透明度。

“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这是国土资源系统推进“审管分离”改革的一大亮点。审批权力集中后,该厅采取案卷抽查、网上检查、专题巡查等方式,通过纪检监察室的专门监督、业务处(科、股)室的常态监督和服务对象的社会监督,强化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形成了行政权力相互制衡的新机制。厅本级还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活动,由驻厅纪检监察室对进驻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国土资源窗口进行动态监察,在厅门户网站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落实专人处理来访来信和投诉举报,既提高了审批效率,又降低了廉政风险。

如今,以“审管分离”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在全区国土资源系统全面推开,成为稳增长、促改革的重要推手。从8月起至年底,该厅依托逐步建立起来的自治区、市、县国土资源“审管分离”新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加快审批集中统一行动,力争按质、按量、按期完成用地用矿报批任务。一大批自治区重大项目和稳增长投资项目的相继落地,为广西开放发展、腾跃起飞注入了强大后劲。

作者:覃宇扬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