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知府张印立
张 未 弛
明朝最后一任杭州知府姓张,名印立,字参我,乃是山东省临朐县大郝庄人,为邑乡贤张显儒之长子。崇祯十年,进士及第,后官至杭州知府。明祚既倾,挂冠归朐,居宝瓶山下之郝庄隐逸终生。此间先后数十年,其轶闻野说,漫布朐境,流传民间;虽不见经传,却久传不湮。故今记之,而飨诸君。
寒窗苦读嵩山寺
崇祯初年,张印立与来仪共读书塾。塾中学子甚众,而学业优异者,惟来仪与张印立也。塾师喜之,厚望寄之,倍付心血以授其业,但等考期,博取功名。
崇祯三年,乡试开科。塾师料其学业已成,功力已就,遂命邑庠同赴省城,以应乡闱。结果,来仪一举夺魁,考取解元;而张印立名落孙山。归,塾师怒,责罚戒尺二百;从此发愤,下帷嵩山龙泉寺,苦读寒窗三载,未归家门一次;磨穿石砚两方,写秃毫笔数十。崇祯六年,再赴乡试,与邑内张涵、冯士标同科中举。及至崇祯十年三月,张印立独领风骚,先于同科举子,考取刘同升榜进士。塾师甚悦,褒其有志;复责来仪,再应会试。迨至崇祯十三年,来仪方同冯士标考取庚辰科进士。
清朝初年,张印立重游故地,遂作《龙泉寺诗》曰:“嵩山山下海门开,万古幽萝映绿苔。榻下龙窥丹灶火,池中月浸紫霞杯(bai)。渔郎不识花津远,桂子方从鹫岭培(pai)。自是千秋文豹地,半檐风日任徘徊。读其诗,思其意,“想其芸窗攻苦,月锻季炼,炉火纯清之候,实有触发于寺中”者也。此乃清道光三年进士刘清源先生在《重修龙泉寺碑文》中,对张印立下帷绝编,寒窗苦读的评述。
衡王府内求功名
张印立进士及第后,初仕北直隶藁城县知县,继转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两督饷楚中江右,再任南京户部陕西司郎中。恰于此时,不幸忽至,萱堂急逝,回家守制。及至满孝三年,吏部却未起用,皆因人多阙少,候补无期。张印立苦闷家中,邻人出谋曰:“当拜婶母!”婶母朱氏者,乃衡王之女、郝庄仪宾张宗孟(号太岩)之室也。及至邻人怂之再三,张印立遂借春节拜年之机叩拜其婶。朱氏早有所悟,道:“后日初三,大侄子随我去青州,见见您姥爷(衡王),求他进京启奏圣上,谋个官阙,重新起用!”印立再谢。
正月初三,朱氏乘轿,张宗孟和张印立叔侄二人各自乘马跟随轿后,奔赴青州衡王府。及至府中,朱氏引见,张印立叩谒衡王。礼毕随衡王入客厅。仪宾张宗孟言明其意。衡王颔首,并出题探其才学功底。张印立即席作答。
衡王颇为赏识,曰:“外甥学底深厚,足可胜任知府之职。这样吧!天下州府任你选!”
张印立惊喜异常,“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否到苏、杭二州去?请外祖大人裁酌”。
“好!”衡王一口应允,“近日我正要赴京师朝拜圣上,顺便奏明此事,再让吏部通融一番,足可事成。大明江山乃是我朱家天下!要做个知府,还不容易?”张印立叩谢不已。
是年元宵节过后,张印立随衡王赴京觐谒崇祯皇帝,遂得杭州知府之职。据杭州市志办公室陈光熙先生提供的《杭州府志》记载:“张印玉,临朐人,进士,(崇祯)十七年任。”盖将“立”字误作“玉”也。
杭州府中挂冠归
张印立官居正四品知府,衙坐杭州正堂,却念念不忘候补待职时的苦闷滋味,遂勤于政事,“不负朝廷,不负百姓,不负所学”,而“牧民有声”(光绪《临朐县志·人物》)以致杭州府辖地方士民佩其为人,服其为治。
是年春天,巡检兵卒捕获盗窃公廪之贼。
张印立坐堂审问。
贼报姓名,“小人名叫何良,因家中断炊,老母待毙,故盗仓廪……”其情可怜!
张印立急忙询问,“家中断炊,究竟是赋税过重,还是天灾歉收哇?”
何良说:“去年天旱歉收,而田赋丝毫未减;加上贼寇猖獗,抢粮夺米,以致家家粮尽囤空,只靠树皮、菜叶度日。家母年逾七旬,已经饿得身肿眼瞎。我这做儿的,眼看不下,才起歹意,来盗官仓……”
“噢——”张印立微微颔首,“盗窃官仓,应是死罪!不过,念你家境唯艰,孝心可敬,本官免究罪责,回家好生侍候令堂去吧!”何良叩谢,起身欲走。
张印立说:“近日本官将欲下察民情,然后实情上奏,求减田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届时,你可来领粮糊口。”贼感其言,涕零而跪,深谢而去。
张印立访察民情以后,果然上奏朝廷,获准减免当年田赋,允许开仓赈济灾民。此则史志所谓“张印立牧民有声”之来历。
崇祯末年,国运且尽,帝祚日危;连年天灾,饥民遍地;贼寇猖獗,义兵四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继之清兵入关,改称大清帝国。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下江南,围杭州。张知府率兵民守城,城守多日,却无救兵。张知府身心交瘁,寝食不安,闷坐府宅之内。戴氏夫人侍奉左右,抚慰照料。戴氏者,钱塘士绅戴太公之女,素习诗书,颇有远虑;由府学教授执柯作伐,而成张印立第四房夫人(当时前三房姚、倪、夏氏俱在山东)。
是夜更深,印立已寐;戴氏恹恹,忽闻窗处响动。
戴氏心惊,推醒夫君。二人屏息聆听,似有人走至窗下。正在疑惑,猛听窗处悄语:“知府大人,快快起来,清兵即将攻城,天亮您就无法脱身了!”
张印立惊询:“你是何人?”
“我叫何良,去年春天,我盗官仓,被老爷宽恕饶命,为报救命之恩,特来救你出城。”
张印立及戴氏慌忙起来。戴氏掌灯开门,只见来者身著夜行防箭服,跪地施礼。
张印立急问:“你缘何如此打扮?”
何良抬头仰面,“家母故去之后,本人孤苦无依,才落草为寇。因本人会些武功夫,故作军中斥候兵……”
张知府神色严竣,“起来说话!你进府宅,有人见过否?”
“禀大人,小人练的是飞檐走壁之功,爬城墙,兵丁不知;入贵府,乃是从房顶而来。衙役也未觉察。”
戴氏夫人低声说:“老爷快拿主意,脱身去吧!”
张知府唉声叹气,喃喃自语:“身为朝廷四品官,岂能偷生奔家还?宁为大明守城死,不愿世人骂万年!”
何良促之,“大人,杭州已是兵临城下,南京新帝已亡,但凭本府兵丁,则是朝不保夕;何况浙江巡抚已决计开城投降,天亮可就难以脱身啦!”
张印立吩咐戴氏,“收拾行李,叫醒孩子。”
戴氏说:“为妾一旦同行,必引歹人注意,还是你先走,我卸掉裙钗,隐匿闾巷,投孩子外公家中。”
“那就让书童护送你等。天下太平之时,再去山东老家吧!”洒泪而别。
张印立脱掉官服,露出青丝便装,说:“何义士在此稍候。我去去就来!”说着,手捧官印,直奔知府正堂;将官服、官印摆放公案之上,然后退入堂中,伏身三拜。府内大小官员及衙役侍卫只来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张印立起身,站于堂烛之下,环谓众人曰:“鞑子围城,却无救兵。可知国运且尽!而如今,城池将破,败局难收。诸位纵然以死相殉,亦难扭转乾坤,于国于家并无分毫裨益。故请诸位速去安顿眷属,救护百姓。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了!”言讫,众人一哄而出。
张印立匆匆回到私邸,正遇何良出来。
“大人,事不宜迟啊!”何良催促,“北门外兵力极少,您去叫开城门,从那儿可以突围!”
“再叫开北门?贼兵乘势而入,岂不让百姓更罹其害?”
何良说:“大人,如今清兵已破外城。百姓欲逃无门,求生无路。您一旦叫开北门,恰给百姓开了逃生之路,总比堵在城中被杀被辱要好!”
“那就奔北门。”张印立断然发话,忽又想起戴氏母子,“我的眷属……”
“尊夫人已同令郎走了。”
“噢!”张印立松了一口气,方才出堂,领何良去侧院马厩,各骑一马直奔北门;他们出府入巷,只见人们行色慌慌,东躲西藏。
张印立叫开北门,在何良的带领之下,冲过吊桥,落荒而去。原来何良身为斥候兵,既知军中口令,亦有腰牌兵符,所以逢军遇勇,一路畅行,没费多少口舌,便领张印立越过围城兵营。约摸离开杭州七、八里地,何良带住马缰,“大人快走!恕不远送!”说着抱拳揖别。印立还礼。尔后两人各奔南北。一路之上,张印立马不停蹄,直奔山东。及至归朐,坐骑疲困,数日而亡。张印立心中恻隐,深感此马千里奔命之苦,遂依孔子埋马葬狗之习,命家人葬之村西,称曰:马子冢。时隔不久,王、蒋二书童受戴氏差遣,自钱塘归来问安。
张印立念其孤苦无依,而留居郝庄,视若螟蛉,成其家业。此则大郝庄王、蒋二姓之由来也。
至于戴氏母子,则于杭州失陷之后,投族亲以存身。今之浙江张氏,尚有印立后裔。
负明挂冠空余悔
张印立挂冠杭州,弃官而归,本来已触犯“大明禁律”。按照常规:当予治罪。然因明朝已经灭亡,也就无人过问此事。而张印立扪心自责:“未为大明守城死,实感胸中独惭然!不及逢萌东都去,为避纲纪绝人寰。”于是乎!杜门谢客,隐居家中;或出游石门山及沂嵩峰峦之下,寄情山水,吟哦风月;或足不出户,著书立说,撰成《程朱理学析注》十卷、《宝瓶文集》二十六卷以自娱。(不含《西湖杂咏》三卷诗集。)可惜!后因家中失火而焚毁。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临朐人冯溥曾托人捎信,劝张印立出仕满清。张印立心灰意冷,泚笔回函:“命中注定无官运,强而求之亦碍身。负明挂冠空余悔,岂能再做两朝臣?”婉辞谢绝。
总裁骈邑志
清康熙十一年,临朐知县屠寿徵欲修《临朐县志》,遂请张印立、孙席庆、尹所遴纂修。初,张印立谢绝不就,以免恋栈之嫌,而绝贪腥之论。怎奈屠知县恳求再三,两顾舍下。张印立遂至县庠文庙,荐贡生尹所遴任主笔纂修,荐副贡张侗、副监张嘉宾、张奇峋等辅佐订正。而其本人同原江西袁州府同知孙席庆只作总裁之职。此间,张印立居住邑西郭家楼(后称张家庄)之张府别墅,每天步行进县城北门至县衙,裁定篇目,审阅志文,时则提笔斧正,时则撰文点评,尤其对故交同窗——兰阳知县来仪死节之烈推崇、钦敬,撰长文以评之。此志文成四卷,分目四十有余,较临朐第一部官修县志——嘉靖《临朐县志》更为具体、系统,是临朐县第二部官方县志。志书既成,知县屠寿徵赠一对联:“总裁骈邑志,宰治杭州城。”其中,“骈邑志”系指行世至今的康熙《临朐县志》。
张印立,一生坎坷,仕途不畅,尤其杭州挂冠,使其遗恨终生!及至晚年易箦,尚留遗训曰:“终生一憾,杭州挂冠;有负明惠,忆之赧然!”“愿吾子孙:尽忠朱明,勿事鞑清,全我名节!”言辞切切,足可窥其负明之悔,仇清之忱!亦可知其为全名节,不作贰臣之凛烈!
(本文原载2007年3月21日《潍坊晚报》12版“史海钩沉”。作者张未弛乃是明朝进士、杭州知府张印立直系13世孙。)
行者武松,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像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等,广大读者更是耳熟能详了。在《水浒传》中,作者用整整十回书来写他的故事,可谓*了。从十回书我们知道:武松是河北清和县人,虚年二十有五,排行第二,故又称武二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又好酒,因酒醉打人逃至沧州,后又因酒醉打了这,杀了那,无处安身,不得不上山落草。打方腊后,身负重伤,失去一臂,看破红尘,不愿为官,八十善终。
《水浒传》是小说,是部文艺作品。按说是没有必要去探究小说人物的有无。然而随着水浒影视的播放,影响随之扩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问起:历史上是否真有谁谁谁这个人?武松当然也成为问题中之人了。人们这么问没有错。因为《水浒传》毕竟是依据北宋末年横行于齐魏的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宋江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是实有其人的。那么,除宋江以外的另外三十五人是谁呢?武松在不在其中?这就让人们有无限的猜测,可发挥无穷的想象了。
历史上是否确有武松其人呢?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是笔者手头上有一份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国青年报》转载《浙江日报》的抄件,题为《武松并非死于六和寺》。文章除说明武松的结局并非《水浒传》上所云之外,还提供了武松鲜为人知的一段简史,武松“本是江湖上的卖艺人。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请入府内当了都头,不久升任提辖。后来,高权被人诬告,丢了官职,武松也受牵连。继任知府、蔡京的儿子蔡鋆依仗父亲权势,在杭州为非作歹,武松狠之入骨,决心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器,隐匿在蔡鋆府前,候到蔡鋆前呼后拥而来,即冲上去一刀结果了蔡鋆狗命。武松被捕,死于狱中。”
由于原文未注出处,笔者也半信半疑。此后,在查询资料中,终于发现上文引自《西湖大观》一书。尔后在《临安县志》中,也找到类似记载。县志曰:“(武)松于杭州为都头,升至提辖,后去职。会蔡京子鋆,知杭州,虐政殃民,怨声载道,谓之‘京虎’。松闻之怒,伺其出,击之毙。卒以众寡不敌,被捕,死狱中。庶民感其德,葬于西冷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这两段文字绝非偶合。言辞凿凿。另外,宋元间出版的《大宋宣和遗事》和南宋周密所撰《葵辛杂识》中都记载了宋江等三十六人姓名,虽说两书有些地方参差不同,但对武松的姓名、诨号却是一致的,均为行者武松,两书的作者均为宋元间人,据宋江起义年代较近。故此,笔者也认为历史上是的确有武松这个人的。还有一则佐证,虽不见得可靠,但存无妨。明代沈璟的《义侠记》是专写武松的一步传奇剧本,书中说:武松幼时曾聘贾氏女为妻,因父母双亡,四处漂泊,尚未结婚,武松刺配孟州时,贾氏与其母出来寻找武松,一直未谋面,最后在一庵中住下,直到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后,武松才与贾氏相见,由宋江等做主完婚。
文章写到此,笔者又有点犯糊涂了,历史上确有武松其人,但武松是不是梁山好汉呢?说不是吧,《大宋宣和遗事》和《葵辛杂识》中又有记载。说是吧,《西湖大观》及《临安县志》中却有不同说法。而且后者的资料都说武松原是江湖艺人,因武艺高强,被聘在杭州为官,后因刺杀新知府被捕,死在狱中。根本就未提在梁山落草之事。从后者分析,武松也没有时间分兼两职,一会在杭州干干,一会又在梁山做做。武松到底是不是梁山好汉,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去查明了。
三揭皇榜里的周云裳最后去了一个小山村隐居了。付应星实在是个多福之人,无论在哪儿都有红颜知己一路相随。杭州知府周大人(曾志伟饰)的千金周云裳对应星可谓用情至深,立誓“非君不嫁”,可惜妾有情、郎无意,一段苦恋只得无疾而终,最后周云裳去了一个小山村隐居了。同时,应星苦苦追求胥丽娘,又屡屡碰壁。无望之时,巧遇胥丽娘的丫环查姜女(曾宝仪饰),俩人似一对冤家,吵吵闹闹中应星渐渐对其产生好感,随后便展开猛烈攻势,闹出不少笑话。
沈葆桢对自己的妻子提出,希望妻子能够来送人头。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当时沈葆桢在的江西地区正处于太平军要攻打的地方。沈葆桢叫自己的妻子前来,无异于送妻子上战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上战场不就是等于送人头给敌军吗!
一、沈葆桢叫妻子前来为的是守住广信城池
沈葆桢是大名鼎鼎的名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同时他也是晚清时期抗敌有功的能臣。沈葆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他在当时也是被朝廷称赞表扬过的。
但是在沈葆桢浓墨重彩的胜利画卷中出现了一位女子的身影,这位女子就是他的妻子,林普晴。沈葆桢当时在江西任官期满,有人举荐他去杭州当知府,沈葆桢认为杭州有很多自己的亲属去了杭州当官难免事多。因此沈葆桢拒绝了去杭州他选择了迎难而上来广信府城对抗太平天国起义军。
二、沈葆桢的妻子林普晴在危难之时不离不弃受到大家赞誉
当时江西广信城池的知府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很多城池已经落入了太平军之手,此时来广信城当知府无异于自寻死路,其他人都纷纷逃离江西此地,因为太平军正把主力放在江西这一块,太平军想攻克江西这一片。
而前来做知府的沈葆桢不顾个人安危也就算了,他竟然还想着把自己的妻子也叫到这里来一起承受死亡的压力。沈葆桢把自己的妻子叫过来,是想稳定军心和民心,他想给江西这边的军民和官员做出一个表率,一种决心,人在城在,沈葆桢和他的夫人林普晴绝不会弃城逃跑不战而退。
而他的妻子林普晴,收到丈夫的来信,立即赶到了丈夫身边,林普晴给世人做出了表率,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大义和巾帼不让须眉。同时很多女子在面对危难的时候都会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林普晴却始终陪在丈夫身边,她的做法让人深深折服。
《水浒传》中武松没有后代。
武松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当中的人物,在《水浒传》当中,武松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代,在武松血溅鸳鸯楼以后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于是改成了僧人的打扮,并且被称之为行者武松。
武松曾经和鲁智深还有杨志等人在青州的二龙山上落草为寇,在三山聚义的时候归顺了梁山,梁山大聚义时武松排行第十四,是梁山上面的十大步军头领之一。
后来在跟随着宋江征讨方腊的时候,被人用计陷害失去了一只胳膊,之后在杭州六和寺里面出家为僧,最终寿终正寝,终年八十岁。
————————————————
武松,1055-1126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曾在杭州卖艺。后任杭州知府高权手下都头,因功升提辖。高权被罢后,武松被赶出衙门。继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将其捅刺。后被捕,死于狱中。此武松正是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将其葬于西泠桥畔,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据《浙江通志》记载,武松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路经此处,看见武松武艺出众,于是便让他到巡府干差事,不久后受任都头。后来,因功升为提辖,成为高权的心腹。
武松的后半生《临安县志》里记得较为清楚。说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武松也被赶出了衙门。 继任杭州知府的叫蔡鋆,即京城太师蔡京之子。 蔡鋆任官期间,虐政殃民,杭城百姓怨声载道,背地里都称其为“蔡虎”。 武松公愤私仇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他藏匿在蔡府前,候到蔡鋆即呼啸而上将其捉住,旁人尚未反应过来,武松已将其数刀捅死。 武松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后死于狱中。 当时的杭城百姓,为感其为当地除一“虎”,自发为其殓葬,造墓于西泠桥畔。 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宋代义士武松打死蔡虎之事为世人广为传颂,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情节正是由此而来,武松作为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英雄事迹被传诵至今。
此武松也没有后人的记载。
《鞠咏为进士》原文:
《鞠咏为进士》
作者:魏泰 朝代:宋朝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译文对照:
鞠咏参加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后,鞠咏被提拔进士及第,经考试(被朝廷)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
将要去做官,鞠咏先写了书信和所写的诗寄给王化基,来感谢(王化基)平日曾经对他的栽培,(并表达了)现在自己也担任官吏,希望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上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鞠咏非常失望。
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专心干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我故意抑制他,来成就他的德行罢了。”
鞠咏听说了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
扩展资料
《鞠咏为进士》赏析:
鞠咏是宋仁宗年间的一位文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从而结下友谊,诗文酬应,来往甚密。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后,更照顾这位朋友,曾多有奖掖。
不久,鞠咏中了进士,被朝廷提封为大理评事,任为杭州仁和县的知县。临赴任前夕,鞠咏致信王化基,感谢这多年来老朋友对他的奖掖。
对老朋友的到任,他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然而,在政绩核察中却极为苛严,显出了一种对其才能的分外关注。这使鞠咏感到了一种压力和威胁。
他明悟和后悔自己上任之初的那封不该写的信。他只能在明悟中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他与王化基仿佛已经没有了私谊。
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人们大感意外,问他原因。他答道:“我对鞠咏是真相知。
以鞠咏的不凡才能,不是怕暴发出来,而是怕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而障碍他发挥才能的,是他的气盛为骄。所以,我对他故作压抑,让他成就全德。”
鞠咏得知王化基这番良苦之言后,大为感动,也大为震撼。他检点心路,明彻人生,深沉地痛悔过去。
鞠咏能悟出王公用心良苦,固然可嘉;王化基育人重德,尤其可鉴。而惟有真相知,才能长相知,永相知。这就是挚友。